【紧接着视频切换到高志凯教授的独白:“我过去经常去三哥那,过去经常去三哥那里。”】
各朝各代的观众一听,顿时生出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难怪!难怪你如此了解三哥的脾性,原来是常来常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此乃兵法要义,此人深谙此道啊。”
紧接着,高志凯教授分享了一个他总结出的、颇为奇特的“经验”:
【“我有一个习惯,如果面对面跟三哥待在一起的时候,如果跟他们怎么讲都不听,”】
【他微微前倾身体,仿佛在分享一个秘密。】
【“我会用最正宗的剑桥英语或者牛津英语跟他们说话,用最标准的约翰牛英语跟他们嚷嚷几句,”】
他脸上露出一丝微妙的笑意,【“他们马上就会安静下来了。”】
“嗯?”
刘彻听得疑惑,“伦敦腔?牛津英语?此乃何物?是那个‘约翰牛’国度的语言吗?”他对这种凭借“口音”就能压服对方的奇事感到十分新奇。
民国时期,一些有过留学经历或关注国际局势的有识之士,听到这里,心情却复杂了许多。
“唉.........”一位先生叹了口气,“没想到三哥那边,崇洋媚外之心竟如此深重?”
“连带着对宗主国的标准口音都这般.........敬畏?”
另一人联想到印度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摇头道:
“三哥那边的情况,怕是骨子里已然形成了一种......等级观念?”
“认为带着标准‘贵族’口音的英语,便代表着更高的权威和地位?”
“可悲,可叹!”
【视频中,高志凯教授用一种带着些许无奈又确有效果的语气总结道:】
【“这样三哥吧嗒就矮了几分,我是屡试不爽啊。”】
“吧嗒就矮了几分?”
嬴政品味着这个生动的描述,眉头微蹙,感到难以理解。
“约翰牛的英语?三哥自身没有传承久远的语言吗?”
“为何他人用一种标准的异邦语言呵斥,便能令其气焰顿消,自觉矮人一头?”
他深知语言统一对凝聚国族的重要性,因此对这种现象倍感困惑。
李世民也若有所思:
“看来,这非单纯口音之故,乃是其背后所代表的........一段被征服、被统治的历史阴影仍在作祟。”
“高志凯此人,竟是连对方心底这最深层的烙印都摸得一清二楚,并加以利用。”
朱元璋则是嗤之以鼻:
“哼!没骨气!还是自个儿的脊梁骨得挺直!”
黎哲看着高志凯教授那“屡试不爽”的笑容,心中感慨之余,顺手点开了视频的评论区。
他很好奇,后世的网友们会如何解读这种现象。
热评第一条,便是一个直击核心的疑问:
【“三哥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问题,也恰恰是各朝各代无数观众心中的疑惑。
“是啊,为何会如此?”
“看其国也不小,其民也不少,何以对一异邦口音敬畏至此?”
一些思维敏锐、或对近代史有所了解的人,心中已有了模糊的答案:
“这还用猜?定是被那‘约翰牛’欺负惨了呗!”
果然,下方的评论清一色地给出了简洁而沉重的答案:
【“三哥被约翰牛殖民了几百年。”】
“殖民........”
这两个字,对于民国时期的许多学者和有志之士而言,格外刺耳和刺痛。
他们所处的时代,又何尝不曾饱受列强欺凌,在沦为殖民地的边缘艰难挣扎?
他们看着天幕,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印度过往遭遇的些许同情,更多的是对自身命运的警醒与对后世中国的期盼。
“还好.........看来后世的子孙们,终究是把这些屈辱都摆脱了,挺直了腰杆。”
一位先生扶了扶眼镜,语气中带着欣慰与不易。
李世民看着“殖民”二字,眉头紧锁,他努力回忆着:
“殖民.......天幕似乎提及过几次。”
“那个海地,不就是被殖民,那边老百姓过得极其凄惨。”
他逐渐将这个词与“征服”、“奴役”、“掠夺”联系了起来。
其他朝代的观众,经过天幕长时间的“信息轰炸”,也慢慢回想起之前零散提到的关于殖民地人民悲惨命运的片段。
“没想到三哥,也曾有这般经历?”
然而,新的疑问随之产生:
“看三哥如今的情况,应该是已经摆脱了殖民统治,独立建国了,为何还会这样?”
“是啊,身子站起来了,为何心气儿仿佛还矮着一截?几句伦敦腔就能让他们‘吧嗒矮下去’?”
评论区的一条高赞回复,似乎点破了关键:
【“殖民统治留下的,不仅是经济掠夺,更深的是文化自卑和精神烙印。”】
【“他们被系统地灌输了‘宗主国的一切都是高级的’这种观念,包括语言。”】
【“即使枷锁去掉,心灵的惯性却难以立刻消除。”】
嬴政看着这条评论,陷入了深思。
他正是深刻明白,要真正凝聚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在文化上实现统一和自信。
“看来,后世那‘约翰牛’,其殖民之术,竟是从根子上动摇人心。”
刘彻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非一时之怯懦,乃是数百年积威所致!如同驯服野马,久而久之,即便去掉笼头,听到旧主的口哨声,也会下意识地顺从。”
他觉得这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可怕。
黎哲继续翻阅着评论区,第二条热评赫然入目:
【“终于知道古代的说客、谋士有多厉害了。”】
这条评论仿佛一道桥梁,瞬间连通了古今,在那些以智谋立身的历代顶尖谋士心中激起了涟漪。
诸葛亮轻摇羽扇,淡然一笑,并未言语。
刘伯温也只是默默呷了口茶。
他们觉得后世之人未免过谦了,高志凯此等手段固然精妙,却也不过是纵横术在新的时代换了个皮囊而已。
然而郭嘉心中不免暗爽:“没错!说的正是在下!可见吾辈之能,纵越千年,亦能引得后人惊叹!”
紧接着,下方一条回复更是画龙点睛,它巧妙地化用了高志凯“鼓励”三哥时的精髓:
【“小三子,《精神点》《别丢分》《好样的》”】
“哈哈哈哈哈!”
各朝各代的观众稍一品读,便领会了其中的妙处,不由得哄堂大笑。
“如同训导自家子侄一般,偏偏对方还听得热血沸腾!”
黎哲更是拍案叫绝,对着屏幕笑骂:
“绝了!这简直就是‘火拼三件套!一套连招下来,三哥想不上头都难!”
这番形象的比喻,让古人们对现代网络梗的创造力有了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