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荚”内测的口碑,如同水面的涟漪,以一种超乎江瑾辰预料的速度,悄然扩散开来。
最初只是在中关村的数码发烧友和高校技术宅的小圈子里流传,但“便捷找软件”这个核心痛点抓得太准,体验上的些许瑕疵完全被这种前所未有的方便所掩盖。一传十,十传百,内测邀请码甚至在一些论坛上成了小范围流通的“硬通货”。
用户增长曲线开始悄然加速,虽然绝对数量依旧不大,但势头已经起来。
更重要的是,开始有零星的个人开发者主动找上门来了!
第一个找来的是一位网名叫“孤星”的程序员,他独立开发了一款塞班系统的记事本增强软件,苦于没有分发渠道,只能挂在个人主页上,下载量寥寥。他在论坛上看到“豌豆荚”的讨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按照网站上的指引,上传了自己的软件。
第二天,他惊喜地发现,一天内的下载量就超过了他过去一个月的总和!他激动地通过网站留下的客服qq(还是孙浩临时申请的)联系上了团队,发来了一大段感谢的话,还反馈了好几个优化建议。
“孤星”的成功案例,像一颗火种,迅速在独立开发者的小圈子里点燃了希望。越来越多像他一样怀揣梦想但缺乏资源的个人开发者,开始尝试着将他们的作品上传到“豌豆荚”。
徐浩东和技术团队压力倍增,要审核软件,要保证服务器稳定,要快速响应各种技术问题。但痛并快乐着,每一个新软件的加入,都意味着平台内容的丰富和吸引力的提升。
江瑾辰则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他立刻让孙浩着手整理这些早期开发者的故事,撰写成简单的宣传文案,配上软件截图和下载数据(经过对方同意后),开始在各大论坛有策略地投放。
“草根开发者的福音!”“你的软件,也能被千万人看见!”“豌豆荚,助力每一个移动梦想!”
这些充满煽动性的口号,配合真实的数据和案例,在2002年的互联网环境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有这么一个叫“豌豆荚”的平台,正在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风,开始起了。
这天下午,一个意外的电话打到了办公室座机上。孙浩接起电话,听了没几句,脸色就变得严肃起来,用手捂住了话筒,压低声音对江瑾辰和徐浩东说:“是联想投资部的人!”
联想!
这个名字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水面,让整个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连埋头敲代码的小陈都停下了动作,震惊地抬起头。
江瑾辰和徐浩东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徐浩东深吸一口气,接过电话,语气尽可能保持平稳:“您好,我是徐浩东,‘豌豆荚’的技术负责人。”
电话那头的人语气专业而客气,表示联想投资部关注到了“豌豆荚”在内测期间的表现,认为其理念和方向很有潜力,希望能安排一次非正式的会面,了解更多情况。
通话时间不长,但信息量巨大。放下电话,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欢呼!
“联想!是联想啊!”孙浩激动地差点跳起来。 “有戏!真的有戏了!”小陈也兴奋地搓着手。
只有江瑾辰和徐浩东还保持着相对的冷静,但眼神里的光芒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激荡。
“别高兴得太早。”徐浩东泼了盆冷水,“只是非正式会面,离投资还远着呢。人家可能就是好奇,来看看。”
“但至少是个机会!”孙浩争辩道,“这说明咱们搞的东西,入大佬的眼了!”
江瑾辰点点头,沉声道:“浩东哥说得对,不能盲目乐观。但这也是对我们阶段性的肯定。我们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做好万全准备。”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团队进入了战备状态。江瑾辰负责进一步完善商业计划书和演示ppt,将数据、趋势、愿景包装得更加诱人且具备说服力。徐浩东负责梳理技术架构和未来研发路线图。孙浩则负责搜集联想投资部的背景信息和可能关注的重点。
江瑾辰甚至咬牙动用了最后那点可怜的资金,给每人买了一身勉强能撑场面的新衬衫。
会面地点约在了海淀一家格调不错的咖啡馆包间。
当天,江瑾辰和徐浩东提前半小时到达。两人都有些紧张,手心出汗,反复检查着带来的资料。
来的是一位三十多岁、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很精干的经理,姓王。他说话滴水不漏,态度礼貌但带着明显的审视。
会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王经理问得非常细,从市场容量、竞争格局、技术壁垒、商业模式、团队背景到未来的盈利预期,几乎把所有可能的风险点都问了一遍。
江瑾辰主要负责回答市场和产品方向的问题,他结合前世记忆和今生思考,回答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尤其是对移动互联网未来的描绘,让王经理频频点头。
徐浩东则负责技术部分,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清晰的规划也赢得了对方的认可。
但王经理自始至终没有表露任何倾向性的态度,最后只是收下了他们的计划书,表示会带回公司研究,让他们等消息。
送走王经理,江瑾辰和徐浩东站在咖啡馆门口,看着对方远去的车尾灯,久久没有说话。
刚才会谈时的兴奋和紧张褪去,一种更真实的不安和不确定性笼罩下来。
“你觉得……有希望吗?”徐浩东递给江瑾辰一根烟,声音有些哑。
江瑾辰接过烟,却没有点燃,只是捏在手里:“不知道。但至少,我们把该做的都做了。”
他抬起头,看向北京秋日高远的天空。
风已经起了。
能否借这股力,直上青云,还是未知数。
但无论如何,他们这只小小的“豌豆荚”,已经不再是那个无人问津、只能在泡面味里挣扎的团队了。
世界的目光,第一次,真正地投注了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