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的风仿佛不知疲倦,终日吹拂,将院落里层层悬挂的扎染布匹吹得如同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节目组捕捉了大量绝美的空镜,刘亦菲和江瑾辰在蓝白交织的布幔间穿梭、学习、体验的画面,宁静而充满艺术气息。
然而,这份宁静在行程的最后一天,被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打破。
并非来自外界舆论,而是源于节目组内部的一次常规素材整理。
为了更好的后期剪辑,导演组会习惯性回看每日拍摄的素材。一位细心的副导演在回顾第二天拍摄的、江瑾辰向杨奶奶询问染料技术的片段时,无意中放大了背景音。
在杨奶奶用白族语回答、小蓉翻译的间隙,捕捉到了极其短暂的、几乎被忽略的几下微弱“滴滴”声。声音来源,似乎是江瑾辰放在一旁石凳上的西装外套内袋。
副导演起初并未在意,以为是某种电子设备的提示音。但出于职业习惯,他多听了几遍,并尝试做了降噪和放大处理。
处理后的声音依旧模糊,但那独特的、间隔规律的短促音效,却让副导演心里“咯噔”一下——这像极了某种微型医疗设备的警报声。
他不敢怠慢,立刻汇报给了总导演。
**\\* \\* \\* \\* \\* \\***
总导演得知后,高度重视且极为谨慎。他亲自确认了音频,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深知江瑾辰的身份特殊,任何与其健康相关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波澜。这若真是医疗设备,且需要在录制期间佩戴,其意义非同小可。
他立刻秘密召集了核心团队开会,同时严令禁止任何信息外泄。
“能确定是什么设备吗?”总导演压低声音问。
音频师摇摇头:“太模糊了,只能判断是规律提示音,类似心率异常或者血糖监测一类的警报?但无法确定具体型号和用途。”
“江老师这几天状态一直很好啊,看不出任何异样。”执行导演回忆着。
“越是看不出,可能越说明问题。”总导演眉头紧锁,“立刻去查,当天江老师的着装,外套是谁拿的?有没有人注意到异常?”
团队高效运转起来,很快,当天的跟场助理被悄悄问询。助理回忆说,江老师那天确实把西装外套脱下来放在一边,但并没听到什么声音,也没发现任何异常。
“要不要……直接委婉地问一下江老师那边的工作人员?”有人提议。
“绝对不行!”总导演立刻否定,“万一只是误会,我们小题大做,反而冒犯。万一不是误会,这属于极度隐私,我们更不能主动去打探!”
一时间,会议室陷入两难。不弄清楚,万一录制中出现任何突发状况,节目组毫无准备,责任重大。去打听,又极易触犯对方逆鳞。
“导演,”一直沉默的编剧忽然开口,“其实……我们不需要知道那是什么。”
众人目光看向她。
“我们只需要确保,无论那是什么,无论江老师是否需要什么特别的协助,我们的拍摄环境、行程安排、甚至是应急预案,都足够包容和稳妥,能让他感到安心,而不会因此感到任何不便或压力。”编剧缓缓道,“我们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探究秘密’上,而应该放在‘提供无障碍的支持’上。”
总导演眼睛一亮:“说下去!”
“比如,后续行程安排是否过于紧凑?饮食是否有特殊需求我们忽略了?医疗救护车的待命距离是否足够近?现场是否准备了足够的隐私空间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我们都可以以优化拍摄体验、确保所有嘉宾舒适度为名,不动声色地做到最好。”编剧分析道,“甚至不需要让他知道我们可能察觉了什么。我们只是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人性化。”
这番话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就这么办!”总导演一拍板,“立刻重新核查后续所有流程!医疗保障等级提升一级,但对外只说常规升级。饮食安排再与对方团队确认一遍。现场随时预留一个安静独立的休息区域。所有工作人员再次强调保密纪律,尤其禁止任何关于嘉宾身体状况的猜测和讨论!”
**\\* \\* \\* \\* \\* \\***
这一切的暗流涌动,发生在紧闭的会议室门内。院落里,阳光正好,洱海风依旧。
刘亦菲正拉着江瑾辰,在杨奶奶的指导下,尝试将两人各自扎染的布块拼接缝合,做成一个简单的抱枕套。她兴致很高,缝得认真。
江瑾辰拿着针线的姿势依旧带着一种处理精密仪器般的生涩,但比苏绣时已进步许多。他偶尔抬眼,看向远处匆匆走过、面色略显严肃的节目组工作人员,目光微不可查地停顿了一下,随即又落回手中的针线上,神情未有丝毫变化。
只是在他低头穿针的瞬间,另一只空着的手,极其自然地、下意识地隔着薄薄的衬衫面料,按在了左胸下方的位置。一个快速而隐蔽的动作,快得无人察觉。
风拂过,满院蓝布如海浪翻涌,掩盖了所有的低语与波澜。
意外的“滴滴”声,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小石子,并未掀起滔天巨浪,却让水下暗流悄然改变了方向。节目组的应对无声无息,而真正的答案,或许只藏在当事人的沉默与那偶尔下意识的动作里。
旅程仍在继续,关怀与保护已悄然升级,以最不动声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