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青峰行,暗礁处处
作者:朱氏春秋
前往青峰市的高速公路上,一辆黑色的别克商务车平稳地行驶着。
车内气氛沉闷。
陈临海坐在靠窗的位置,目光投向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和山峦。初夏的绿意已然浓郁,但他的心却如同被一层薄雾笼罩,难以轻松。
在他身旁坐着的是省政府办公厅督查室的副调研员孙浩,年纪大约在四十岁上下。他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给人一种颇为精明的感觉。孙浩不仅是此次联合核查组的组长,还是赵志宏在办公厅内的得力干将之一。
此时此刻,孙浩正全神贯注地阅读着一份材料,仿佛那上面的文字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他时而微微皱眉,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显然对这份材料非常感兴趣。偶尔,他会抬起头来,与陈临海搭上几句话。他的语气热情而友好,但在他那看似温和的眼神深处,却似乎隐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审视。
“临海秘书,年轻有为啊。”孙浩放下材料,推了推眼镜,笑着开口,“这次宋省长派你亲自参加核查,足见对这件事的重视。我们压力不小啊。”
陈临海缓缓地将目光从远处收回来,然后慢慢地转向孙浩,他的脸上浮现出了一抹淡淡的微笑。这微笑既显得谦逊,又与他的年龄和身份十分相称。
“孙处长,您实在是太夸奖我了。”陈临海轻声说道,声音温和而有礼,“我这次来,主要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想从您和各位专业部门的同志们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省长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把实际情况摸清楚,一切都要实事求是。”
他的话语说得十分得体,既点明了宋敬坤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又巧妙地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把孙浩捧在了前面,让人听了感觉很舒服。
孙浩哈哈一笑,眼底的审视却并未减少:“那是自然,实事求是是我们工作的生命线嘛。不过,临海秘书之前在青峰处理矿难时雷厉风行,可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核查,说不定还要借重你的锐气呢。”
这话听着是恭维,实则暗藏机锋,隐隐点出陈临海上次的“锋芒毕露”,暗示他这次可能也会“冲动行事”。
陈临海仿佛没有听出弦外之音,只是平静地回答:“孙处长说笑了,一切听您指挥。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核查资金发放情况,回应群众关切,帮助青峰市把善后工作做得更扎实。”
“对对对,帮助地方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孙浩连连点头,不再多说,重新拿起材料看了起来,只是嘴角那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让陈临海心中更加警惕。
除了孙浩和陈临海,车上还有来自省监察厅、审计厅、财政厅和安监局的四名干部。他们大多沉默寡言,偶尔交流几句,也多是业务层面的探讨。陈临海能感觉到,这些人也在观察他,这个突然空降、代表着宋敬坤副省长的年轻秘书。
他闭上眼睛,假寐养神,大脑却在飞速运转。
出发前,他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不仅再次核对了所有公开的文件和资金流程,还通过保密渠道,与青峰市安监局副局长周明进行了简短沟通。周明在电话里语气焦急而隐晦,只提醒他“补偿款发放的水很深,涉及方面很多,有人不希望查得太细”,并暗示“具体经办的水务局和街道办,可能有问题”。
水务局?街道办?陈临海记住了这两个关键点。
他还反复研究了那份匿名举报的简报。简报内容笼统,缺乏具体证据,更像是一种试探和造势。但越是这样,越说明对手的狡猾和老练。他们不需要确凿的证据,只需要制造出“存在问题”的舆论氛围,就足以达到目的。
这次核查,注定步步惊心。
---
青峰市的迎接阵容,超出了陈临海的预料。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天成亲自带队,在市界的高速路口等候。车队浩浩荡荡,前面还有警车开道。马天成满脸堆笑,热情地握住孙浩和陈临海的手,力道很大。
“欢迎省核查组的各位领导莅临青峰指导工作!我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定全力配合,确保核查工作顺利进行!”马天成的声音洪亮,充满了感染力。
陈临海看着马天成那几乎挑不出毛病的热情笑容,心中冷笑。就是这个人,上次在矿难时试图用信封收买他,也是这个人,在事故初期试图隐瞒真相。此刻他的热情背后,藏着多少不安和算计?
“马市长太客气了,我们只是下来了解情况,不敢当‘指导’二字。”孙浩熟练地应对着,官腔打得圆滑。
寒暄过后,车队驶入青峰市区。马天成亲自陪同核查组来到下榻的青峰宾馆——一家市委市政府的定点接待酒店,环境幽静,戒备森严。
欢迎晚宴安排在宾馆最大的包厢“锦绣厅”。巨大的圆桌上摆满了珍馐美味,茅台酒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青峰市方面,除了马天成,还有分管民政、财政的副市长,以及水务局、民政局、审计局、相关街道办的一把手,几乎囊括了与补偿款发放相关的所有关键部门负责人。
阵势之大,规格之高,让陈临海暗暗皱眉。这不像欢迎,更像是一场展示“团结”和“实力”的示威,一种无形的压力。
“孙处长,陈秘书,各位省里的领导,我代表青峰市委市政府,先敬大家一杯!”马天成端起酒杯,意气风发,“感谢各位领导不辞辛苦,来帮助我们改进工作。我先干为敬!”
说罢,一仰头,一杯白酒瞬间见底。
孙浩笑着,也端起杯:“马市长和青峰市的同志们太热情了。我们一定认真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他也喝了一大口。
酒桌上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各位局长、主任们纷纷起身敬酒,目标主要集中在孙浩和陈临海身上。言辞恳切,态度恭谨,仿佛核查组不是来查问题的,而是来送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