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杜家村那番酣畅淋漓、几乎要掀翻屋顶的激烈争论相比,长安城内的太极宫深处,此刻却笼罩在一片压抑的、令人窒息的静默之中,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长乐公主李丽质的寝殿内,金兽熏炉里吐出的依旧是往日那清雅的百合香,丝丝缕缕,缠绕着殿内精美的屏风、柔软的织锦和珍贵的玉器。
然而,这熟悉的馨香此刻却失去了往日的宁神功效,反而与殿内沉闷的气氛交织,更添几分难以言说的滞重。
李丽质独自坐在临窗的紫檀木绣墩上,手肘无力地支着冰凉的窗棂,尖俏的下巴深深埋入并拢的掌心。她穿着一身杏子黄的常服,本该是明媚娇艳的年纪,此刻却像一朵失了水分的花儿,蔫蔫地倚在那里。
一双原本灵动清澈、仿佛会说话的杏眼,此刻黯淡无光,失神地凝望着窗外庭院中那几株正值盛放的海棠。
暮色中,海棠花开得如火如荼,重重花瓣叠锦堆绣,但在她空洞的视野里,那绚烂的红色却仿佛褪成了灰白,引不起半分涟漪。
从贴身宫女们那欲言又止、交换着眼色的小心翼翼中,从她们比平日更轻三分的脚步声里,她早已拼凑出了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一切。
吐蕃赞誉禄东赞代表他们的赞普,郑重其事地求亲,对象正是她这位大唐嫡长公主。
父皇拒绝了,用的是她体弱不适高原的借口,这让她心头先是一松,随即又猛地一沉——因为紧随其后的,是她的亲舅舅,赵国公长孙无忌,当众为自己的儿子,她的表哥长孙冲求亲,而父皇……虽然没有当场明确下旨,但那态度,分明是默许了。
表哥冲儿?她自然是熟悉的。那是母后的亲侄儿,自幼便时常出入宫闱,与她算得上是一起长大。
他性情温和,知书达理,待人接物从无差错。若在以往,在母后和舅舅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打趣中,她或许只会微微脸红,并不会觉得这安排有什么难以接受。
皇家女儿的婚姻,自古便是如此,讲究门当户对,亲上加亲,为的是巩固权势,维系血脉。她从小就知道,这是她的宿命。
可不知为何,此刻真真切切地听到这个消息,感受到这桩婚事如同无形的网正在向自己收拢时,她心里却像是猝不及防地被塞进了一团湿透了的旧棉絮,沉甸甸,湿漉漉,堵得她心口发闷,连呼吸都变得艰涩起来。
一种难以名状的委屈,一种源自本能深处的抗拒,如同暗夜里滋生的藤蔓,悄无声息地缠绕上她的心头,越收越紧,勒得她几乎要透不过气。
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个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气息的杜家村;想起了那个敢和父皇勾肩搭背、说话风趣又总是一针见血的杜远。
想起了那些奇奇怪怪却又无比实用的新农具,想起了那甜得不像话的“白玉瓜”,想起了自己每次好不容易求得父皇或母后同意,能去杜家村小住半日时,那种从心底里漾开的、无拘无束的快乐和期待……
那是一种与眼前这雕梁画栋、规矩森严的深宫高墙内,截然不同的鲜活、生动与自由。那里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没有那么多需要时刻谨记的身份和规矩,连空气都仿佛更轻盈几分。
而嫁给表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将来的人生,大抵还是要在这重重宫阙、或者说类似长孙家那样规矩繁多的高门大宅中,继续遵循着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礼仪规范,做一个端庄贤淑、循规蹈矩的长孙家妇,未来的赵国夫人。
那种熟悉的、令人窒息的束缚感,仿佛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提前降临,将她牢牢罩住,让她看不到挣脱的希望。
一整天,她就那么静静地坐着,如同魂飞天外。宫女端来的精致膳食,热了又冷,冷了又热,那平日里她喜爱的樱桃毕罗、玲珑玉羹,此刻在她眼中却引不起丝毫食欲。
案几上摆放着她素日最爱的焦尾古琴,琴弦寂然,她也懒得去拨动一下。她就那么维持着望向窗外的姿势,像一尊被时光遗忘的、精致却失去了灵魂的瓷娃娃,浑身上下,连那微微蹙起的眉尖,都透着一股与她十三(古代女性十四岁就结婚)岁韶龄极不相符的、浓得化不开的落寞与郁结。
立政殿内,长孙皇后看着宫人撤下几乎未动的晚膳,对着那满桌珍馐,幽幽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在空旷的殿宇里显得格外沉重。
女儿的心思,她这做母亲的,如何能察觉不到?丽质那强颜欢笑下难以掩饰的失落,那食不甘味、神思不属的模样,都像一根根细小的针,绵绵密密地扎在她的心上。
她挥了挥手,屏退了左右侍立的宫人,殿内只剩下她们母女二人。她缓步走到女儿身边,轻轻地将那具单薄而僵硬的身体揽入自己怀中,手掌温柔地抚过女儿柔顺的秀发,感受着那微微起伏的肩膀传来的、极力压抑着的细微颤抖,心中更是酸楚难言,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丽质,我的儿……”长孙皇后声音温柔得能滴出水来,带着难以掩饰的心疼与无奈,“母后知道……知道你心里不痛快,委屈你了。”
她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你舅舅他……今日在朝堂上,也是为了朝廷大局,为了替你父皇解那吐蕃难题之围,不得已而为之。冲儿那孩子,你是知道的,是我们从小看着长大的,品性纯良,温和知礼,将来……将来定不会亏待于你的。”
李丽质将脸深深埋在母亲温暖而带着熟悉馨香的怀抱里,仿佛这里是唯一能让她感到些许庇护的港湾。声音闷闷的,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哽咽,像是受了伤的小兽在低声呜咽:“母后,儿臣知道……知道舅舅是一片好意,是为了父皇分忧,是为了……为了大局。可是……可是儿臣就是……就是心里难受……不想……”
她嗫嚅着,终究无法将那莫名的抗拒、那对另一种模糊生活的隐约向往宣之于口。只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仿佛有什么珍贵而朦胧的东西,还没来得及看清它的模样,没来得及伸手触碰,就要永远地失去了。那种怅惘和无力,比明确的悲伤更让人窒息。
长孙皇后紧紧搂着女儿,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身为母亲的怜爱,有身为皇后的无奈,更有一种深沉的无力感。
她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嫡长女能觅得真正的如意郎君,一生顺遂,喜乐平安?可她是大唐的皇后,是国母,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在这至高无上的皇权之下,尤其是在涉及与外邦关系和笼络重臣这样的军国大事面前,个人的那点小小的喜怒哀乐、心思向往,往往是最微不足道、最先需要被牺牲的东西。
她只能一遍遍地轻抚女儿的背脊,用苍白无力的言语安慰,却无法给出任何实质性的承诺,这种明知女儿痛苦却无能为力的感觉,让她这个母仪天下的皇后,也感到了钻心刺骨的痛。
与此同时,在长安城另一隅,那座皇帝早已赏赐下来、门楣高悬着“杜府”匾额,却因主人长期居于杜家村而一直显得冷冷清清的宅邸,今夜,破天荒地亮起了灯火,迎来了它名义上的主人。
杜远躺在陌生而宽大的紫檀木拔步床上,身下是柔软的丝绸被褥,却感觉浑身不自在,翻来覆去,像是躺在针毡上,毫无睡意。
白天在杜家村小院里与老李那番关于和亲的激烈争论,那近乎咆哮的慷慨陈词,还在他脑中嗡嗡回响,那股因愤懑和激动而沸腾的热血尚未完全平复。
回到这繁华而陌生的帝都府邸,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规律而沉闷的街鼓声,四周是死寂般的安静,他脑子里却不受控制地、反复地浮现出那位长乐公主李丽质的身影。
印象中,那是个眉眼灵动、笑起来脸颊会有浅浅梨涡的少女,带着几分不谙世事的好奇和狡黠。
每次他奉命进宫,或者她难得有机会跑到杜家村来时,总喜欢像条小尾巴似的跟在他身后,眨着那双清澈的杏眼,问出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对杜家村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叽叽喳喳,像只快乐无忧的小麻雀。
“长孙冲……表亲结婚?” 杜远猛地从床榻上坐起,黑暗中瞪大了眼睛,一个被他白天激烈情绪所忽略的关键细节,如同暗夜中划过的闪电,骤然劈亮了他的思绪!
“对啊!长孙皇后是长孙无忌的亲妹妹!李丽质和长孙冲是嫡亲的表兄妹!这……这放在后世是明令禁止的近亲结婚啊!这怎么能结?!”
来自现代的灵魂,让他对近亲结婚可能导致的各种隐性遗传疾病风险,有着根深蒂固的、几乎是本能的警惕和排斥。
那些可能降临到后代身上的不幸阴影,像一盆混合着冰碴的冷水,从头顶浇下,瞬间浇灭了他白天因为似乎“骂醒”了李世民而产生的那点微不足道的畅快感。
紧接着,他又想起了李丽质每次溜到杜家村时,那毫不掩饰的、对宫外广阔天地和各种新奇事物的向往,那双总是亮晶晶、仿佛盛着星子的眼睛,以及她偶尔在不经意间,对那些繁琐宫廷规矩流露出的、细微却真实的不耐与厌倦……
这样一个骨子里向往着自由和鲜活生命的少女,如果就这样被安排着,嫁给自己或许并无恶感、但也绝谈不上爱情的亲表哥,然后被一辈子困在那座看似金碧辉煌、实则处处是规矩束缚的黄金牢笼里,重复着她母后、以及无数前朝公主走过的老路……
“这事情搞得……” 杜远烦躁地用力抓了抓自己的头发,仿佛这样就能理清混乱的思绪,他重新重重地躺了回去,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望着头顶那在微弱夜光中勾勒出模糊轮廓的、繁复而压抑的雕花床顶,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纠结和一丝他自己都未曾深入剖析的、细微的揪心,“怎么可能结婚嘛!唉……”
一股莫名的烦闷,混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仿佛属于自己的什么东西被触碰了的不适感,纠缠在一起,在他胸中翻腾。
他知道,无论是从后世科学的认知(近亲结婚的隐患),还是从某种更私人的、不忍见那灵动生命被束缚的角度,这门看似“亲上加亲”的婚事,都透着大大的不妥。
于公,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提醒;于私……他眼前仿佛又清晰地闪过那双带着好奇与笑意、偶尔又会流露出一丝寂寞的杏眼。
“到时再说吧!船到桥头自然直……” 他像是在安慰自己,又像是在逃避那纷乱的思绪,强迫般地紧紧闭上双眼。
然而,周遭的寂静和脑中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只觉长夜漫漫,思绪如同乱麻,剪不断,理还乱,竟是彻夜辗转,难以成眠。
皇宫深处那无形的愁云惨雾,似乎也悄然蔓延,笼罩了这座刚刚迎来主人、却依旧感觉冰冷而陌生的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