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掌柜有些诧异,随即便明白过来,也没客气地接过了那两包糕点,隔着油纸还能感觉到微热和糕香。
“早就听闻小丫头的手艺了,今儿先生我可要沾光尝尝了。”他这么说,显然是知道今天这糕点是给林帐房的谢礼。
叶青萝客气了几句便往后头走去。
这次杜掌柜没有在前面领路,毕竟以后叶家兄妹都是经常过来且与东家有其他生意的。
来到后院穿堂,果然看见顾子熙坐在那熟悉的角亭吃着早饭呢,叶青萝回身从竹篮里拿出四包糕点递给叶青彦。
“二堂哥你去找林先生,我去顾公子那儿。”
“嗯。”叶青彦接过糕点便往以往交稿的那厢房方向走去,旁边就是书局的帐房。
叶青萝则是转身朝角亭走去,早在他们出现时,顾子熙就在看着他们了。
叶青萝今天穿的粉色衣裙,外罩月白色绣桃花兰草的半臂,永远是那么端庄大方、气定神闲。
顾子熙手里还拿着一只瓷勺,此时却没有顾得上吃馄饨,而是静静地看着走过来的小姑娘。
比以前在苏家看见过的更有大家闺秀风范,最重要的是,如今的小姑娘没有华丽裙裳、没有首饰,一身素净如空谷幽兰。
她便是走在京城名门贵户中,也不会逊色。
“青萝,昨天又办了一件大事儿?”在叶青萝走进角亭朝他福了福时,顾子熙笑着先开了口,并示意她坐。
而后他垂眸继续吃馄饨。
叶青萝笑道:“你不是今儿一早才到,怎么就知道了?”
顾子熙笑着解释:“这么大的事儿,老杜一看到我就赶紧过来说了,还说你前天下午过来找我。”
叶青萝笑了笑,并没怪杜掌柜将事情说出去。
其实她现在也有点猜测,顾子熙若不是书局的东家,那就一定和东家有十分亲厚的关系。
不说顾子熙能随时住在书局后院、能随便在这角亭待客,就说杜掌柜对顾子熙的态度。
虽然也没有多上尊下卑的表现,毕竟杜掌柜和林帐房也有功名在身。
但上回顾子熙那么随意使唤杜掌柜,那么随意对书稿审核流程插手,而杜掌柜毫无不悦,就该看出来了。
当然还有她多次来到书局后院,杜掌柜对她态度却十分和气而不觉得外人闯入自家铺子重地有何不妥。
前天她来找顾子熙,杜掌柜并没一句话打发了她,在知晓她来意后还热心地帮她找了林帐房帮忙。
若非顾子熙在书局本身有着重要地位,光凭着东家好友的身份怕还不够。
在刚才之前她都没有特别怀疑,在知道顾子熙一大早来了书局在后院吃早饭时,她心里就冒出了这样疑惑的种子了。
若以前顾子熙在柳东镇没有产业也罢了,后来不是知晓他在镇上有茶楼?为何每次见面都要在别人的书局而非自家的茶楼?
今天布庄开张,她也会去布庄看布料,他来镇上也为布庄的事却不去布庄自家的铺子吃早饭,还是在书局。
她并没有和他约定会来书局,他今天过来是送糕点谢礼的。
但他说了名下有茶楼、布庄,还要开酒楼、成衣铺、干货铺,却唯独没有说有书局。
也因此,她便有猜测也不会问出疑惑,不会去窥探他不愿意说的隐私。
叶青萝坐下来便将整个经过从前天去方家村做客认识王悦表哥说起,再到大堂哥昨天回来给她说的事情经过和结果。
这期间,顾子熙的小厮将一碗馄饨放到她面前,顾子熙笑着示意她也吃。
叶青萝看一眼碗里香喷喷的鲜肉馄饨,许久不曾吃过馄饨了,她抬眼看向顾子熙。
顾子熙忙解释。
“在前边街口有家馄饨饺子铺,我早就定好你和青彦兄的那一碗了,吩咐人看到你们来就去让人赶紧煮好送来。”
原来早就安排好了,他一如既往地细心周到。
叶青萝微笑道了谢,也吃了起来,又扭头朝来的方向看去,就见到二堂哥果然已经过来了。
她便不客气地边吃边继续说田家的事情。
唯独没说自己卖书稿的事情,毕竟这关乎田钰言以后笔名的名气问题。
田钰言已借三百两,再花一百两来买她书稿,就背上了四百两的债。
一套故事下来是二十册也就是十个月写完,稿费四百两。
按她建议写的是三十两一张的借据,十个月还掉三百两,昨天欠的债就还完了。
还有买书稿的欠债,就要等十个月后看他还要不要继续买她的细纲了,若买还要再背上两百两的债。
也就是十个月后,田钰言还完三百两后还欠她三百两,但她会给他一套斗气化马、家族废少奇遇逆袭成长称霸的长篇小说。
这就不是二十册能够写完的了。
而她的大纲框架、情节细节包括人物列表都会很复杂,二百两卖给田钰言,是她亏了。
但若田钰言能够好好写出她给的第一套江湖故事,有能力驾驭那套引领修真分类的新脑洞故事,才会卖给他。
不然她还不如留着自己写。
但她不自己写,一个是知晓她笔名的堂哥们还有书局这边,会觉得她展示出来的实力远超她的能力,怕引来不好的怀疑。
若只是脑洞也罢了,毕竟一部作品只靠思路还不行,还要看执笔人的笔力和博杂的知识储备。
不是说一个文盲拿着一套精细的大纲就可以还原作品质量的。
和之前同样的考虑,她需要这世界的土着用符合这世界的思想和认知审美去完成适合这世界的小说。
田钰言不是读书不行,只是考运差了些,又有写话本子的经验,又急需大笔的钱又有大把的时间。
他是最适合来写话本子的人选。
两年时间,叶青萝借出三百两、赚回三百两。
田钰言带妹妹获得自由,开始了新生活,第二套故事还完债后剩下的就全是田钰言自己的利益进账了。
没有外债压力,又有话本进度继续进账,还有时间重回私塾读书考科举。
这么两全其美的好事,谁不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