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萝当然懂,她笑道:“细纲我都带来了,刚才也给顾公子看过,他说这个故事墨香书局定会收稿。”
“你们可以先看看。”叶青萝说着就去亭中打开自己的竹篮,请王悦和田钰言过去看资料。
顾子熙招手,小厮赶紧过来将桌上的茶具撤去,重新换上清茶。
角亭本来地方不大,只有一张长方案桌,两边可各坐两人,王悦他们有三人,叶青彦和顾子熙就站在亭外说话。
叶青萝去招待三人,在王悦和田钰言看细纲时,叶青萝就与田玉琪小声说话。
叶青萝一口一个“田姐姐”叫得田玉琪不那么拘谨了,与她聊起了绣花的事情。
叶青萝原身从小就学绣的,自然能和另一个擅长绣艺的小姑娘聊得来,还询问了田家绣庄收绣品的行价。
叶青萝收绣品的价格当然要比行价高,不然村里绣娘们怎么会想把绣品卖给她?
知道田玉琪能绣牡丹、梅花图后,叶青萝就说等下去了布庄给她裁绣布、挑绣线,让她绣好交给自己。
听说绣布和绣线都是叶青萝给自己不用另行花钱买,田玉琪心里踏实了不少。
在行价一样的前提下节省了绣布绣线的成本,是她赚的,最重要的是,她不用提前掏钱出来买这些东西。
她没钱。
昨天离开田家时,她手里偷偷攒着几两银子后来都拿给大哥想让他还债,但大哥说会写话本子按月还债,这些钱先用来吃饭。
他们现在住在叔爷家,叔爷本来就病了许久手头拮据,珍珍又还小没有赚钱的能力。
他们过来也不能成为叔爷的拖累,而应该担起养家的责任,这才是族里长辈们都同意他们过继给叔爷、以后继承叔爷宅子的原因。
因为他们养家了,真正照顾到叔爷和珍珍了。
所以,他们虽然摆脱了爹和后娘的算计,但在叔爷家的日子会很拮据,今天请人吃饭的钱还是大哥和悦哥哥凑出来的。
这边相谈甚欢,那边已经快速过完了所有细纲资料。
田钰言还有些激动,因为这个故事很磅礴大气,是他喜欢的风格,文风也会很适合他。
叶青萝看他们俩的反应就知道,少年人心中自带侠气,对这种江湖故事都没什么抵抗力的。
但田钰言毫不纠结,一点也不担心自己是否写得下来,可见他有知识储备上的自信,王悦表哥也不担忧,可见他对好友的信任。
他们都有底气,叶青萝也放心不少。
当下也没多话,田钰言就要再写欠据,一点讨价还价的意思都没有。
顾子熙让人去拿笔墨,叶青萝趁着笔墨未到时又说了第二个故事的事情。
基本和之前与顾子熙商量的差不多。
就是这部作品按细纲正常写完是二十册。
下一部故事若还是只写二十册则仍然按一百两的价,若要写三、四十册才能写完,则要价为二百两了。
故事长篇不同,而非差不多字数的故事报价翻倍。
对此田钰言欣然接受,不过表明他喜欢刚才看过的这个故事,希望以后还是这类故事,叶青萝也笑着应下。
之后叶青萝还提供了新的握笔法,提醒田钰言写累了可以换一种握笔方式,用描花样子的那种硬尖小毫笔就行。
这样对进度更有保障,而田钰言欣然接受之后,便问道:“我以后可以每月三十来这家墨香书局交书稿吗?”
叶青萝诧异,田钰言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
“我们镇上都知道我家的事情了,我这个背债三百两的人,若是让人知晓一个月有四十两进账,我怕我爹来闹。”
“就算以后让人知晓我是靠写话本子生计,也不能让人知晓我一个月能写两册,最多说一册、藏一册。”
“家中还要吃饭、要给叔爷治病、妹妹要出嫁,我自己还要读书还想考童生,在别人眼中得三五年才能还完债。”
“三成高利若到期限未能还清债务利息还要翻倍,估计五年都不一定还得完,日子总要拮据些,这样才合理。”
“若在我们镇上的墨香书局交书稿,我怕被人发现我一个月赚到的比他们想像的多。”
“树大招风,财不露白。”最后,田钰言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这句话就不只是防着渣爹后娘了,恐怕同样防着田家族人甚至包括叔爷。
叶青萝点头,道:“可以,就是你每个月固定往柳东镇跑,也容易招人注意,你也可以让悦表哥帮你跑,或者……”
叶青萝朝亭子外不远处说话的俩人看去一眼,小声道:
“我找顾公子问问,墨香书局都是他友人的,兴许能够和你们镇上那家通气儿,这样你交书稿也方便。”
东家在这儿,想要操作一下应该是很容易的。
叶青萝走出角亭去和顾子熙说话。
顾子熙笑道:“这有何难,柳林镇那边掌柜姓方,是个老秀才,老杜见了还喊一声叔呢。”
顾子熙给出的办法更好,他说道:“回头我安排专人审阅那位田兄的书稿,不经过旁人,再和老方打声招呼就行。”
叶青萝点头笑了。
书局审阅书稿有专人,也有掌柜代劳但这样的情况不多。
她的书稿每次都是杜掌柜和林帐房审阅,则是一开始因为要谈价而杜掌柜是要介入的。
后来没交给后院专门负责话本的人,则是她一开始的书并非话本子,是放在文章一类被审阅的。
后来因为她的书有意思、与别人的风格不同,又有顾子熙的交代,才一直是杜掌柜负责的。
林帐房全程都是被喊来帮忙的,他一个帐房可不负责专门的审稿。
“对了,不是签了三百两的借据?”顾子熙突然想到借据的事,垂眸看着叶青萝压低了声音。
“下月我正好要巡铺几家书局,你把借据给我,我让老方那边把钱出了。”
“以后审稿过关就直接扣钱,并把借据还给田兄,省得他结了钱还要跑来找你。”
“每个月都过来一趟还不如在咱们这边交稿呢,他要不过来则手头积攒的银钱多了,于他现在应该也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