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掌柜到伙计到后头的管事和伙计都知道,他们惠顾是对接叶家的,顺便做点生意。
今天是布庄开张,却没有大肆宣扬,甚至担心生意太好导致布料库存推动太快会影响叶家成衣作坊用布。
要优先叶家成衣作坊需要的布之后,才能投入正常的布庄经营之中。
各种面料上百种,每一种的库存并不多,但在铺中全都摆了样布,方便叶家人过来看布而不用去后头的库房。
袁掌柜带着两个伙计一大早就在忙着铺中上百种布料的摆放和造册。
忙到这时候也快忙完了,叶青枫过来也没直接去看布,他又看不懂这些,没等多久叶青萝他们就到了。
一下进来这么多人,袁掌柜他们那边立刻看了过来,见是东家到了连忙走过来,笑着抱拳作揖。
“……顾公子。”袁掌柜差点喊了东家,还好及时改了口没出乱子。
顾子熙笑着做介绍:“这位是叶家作坊的管事,叶青枫。”
袁掌柜连忙和叶青枫抱拳寒暄了两句。
“这位是叶青彦,他不管事还在沈家私塾读书,以后有事情也可能会来传个话什么的。”
顾子熙又介绍了叶青彦,听名字就是两兄弟,袁掌柜丝毫不敢怠慢又与叶青彦见礼。
在袁掌柜等着东家继续介绍时,顾子熙却让他拿入库册子过来,他们要看布料,有对应的才好分辨。
入库册子不是入帐册子,入帖册子不但有所有布料名称、规格、数量还有价格和总价,是帐目。
入库册子只有布料名称、规格、数量还有颜色以及入库、出库的时间、经手人。
掌柜总揽一切事务,后院还有个专门管库房的伙计。
很快,初始入库总册到了顾子熙手中,袁掌柜好奇地多看了其他几人一眼,没敢多问。
顾子熙只介绍了叶青枫和叶青彦,没有介绍叶青萝。
另三人是闲逛的客人,进铺子就识趣地走去另一边看布料了。
田家开绣布庄的、王家开杂货铺的、田玉琪是个小绣娘,三人都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至少他们能看懂一半的布料。
叶青萝接过顾子熙递来的册子大略看了一遍数据,小声和他说:“这种库存册子我希望也有一份。”
“我只要布料名称、品种、规格、颜色,这样我这边也方便记数,哪天拿了什么布有个辨别。”
成衣作坊不需要给布庄买布料的钱,他们的合作方式就是布庄供布给作坊,作坊成衣出货计件两百文。
“还有绣布、绣线、绣针那些就不需要特别去记了,我进货时直接记一笔……”反正也是布庄的成本,她不需要出钱。
顾子熙笑着都说好,而后正要吩咐袁掌柜安排人重新造个册子过来,这时叶青彦道:“册子我现在写吧,拿纸笔过来就行。”
作坊的事都是大哥在管,现在大哥才是急需熟悉那些布料的人。
袁掌柜、顾公子还有大哥和萝儿,都在一块儿认识每一匹布其实有些挤了,他跟在后头也闲得慌,不如做点实事。
袁掌柜连忙拿来笔墨纸张,铺中也没桌椅,叶青彦直接走到一处空着的柜台那边去誊抄库册了。
按叶青萝的要求只记那些需要的,数量和价格什么的不重要。
总共上百种布料,再分类记录也容易,叶青萝这边有原身记忆,能辨认不少好布料,不会像叶青枫那样都看不懂这些。
毕竟叶家原来也只有叶青彦才有细棉布穿,叶青萝来后,也不是所有家里人都看见了她当时那一身金丝锦。
但后来细棉布、细绸布、雪绸布都有买,沾光的是叶青彦和叶铭。
顾子熙初次登门送的暗纹锦,也让家里人长了见识。
布庄售卖的好布料可不只有暗纹锦这种,多的是出布坊就绣好花、织好花纹的上等布料,甚至还有新出正流行的轧花……
而叶青萝现在想的却是先用制作简单的斗篷、围脖、袖笼、护膝、暖帽来给新进作坊的人手练习。
顺便攒一批货做今年冬天的生意,明年估计就没法卖了,别人会学。
甚至第一批货卖个热闹之后第二批就不好卖了,家里有会针线的人都可以做。
这些小物件,叶青萝也画了图出来,在将欠据从身上摸出来时顺手给了顾子熙,顾子熙已经看过了,觉得可以做。
不是说多大的商机,而是这些东西感觉都是做他们读书人生意的。
冬天上学是真的冷,在不写字时手可以拢在棉袖笼里保暖。
在没有手炉、没有汤婆子、屋内也没有烧炭炉、炭笼的情况下,已经是最实惠的御寒之物了。
还有护膝、围脖、暖帽也是如此,有了这些说不定还能省些炭火呢,冬天炭火更贵啊。
在外面奔波的辛苦人也会想要这些实惠保暖的。
叶青萝选了细棉冬布来做这些小物件。
而后选了一两银子的暗纹锦来做斗篷,读书人有富家子弟也有寒门子弟,农家子弟一样也需要。
一两银子的在锦布里是便宜布料了,方便人手练习。
免得她们初次接触好布料太紧张反而缝坏了,真让她们赔怕是要死要活不想赔的,因为赔不起。
同时等每个人手做了一两件熟练之后,再安排几两银子的暗纹锦和十两以上的好锦好绸。
还有金丝锦、银光锦、七彩云丝等好料子,就做那六款女裙,赶过年生意和开春生意了。
叶青萝早与大堂哥和顾子熙都说过这些计划,只是增加了御寒小物件和斗篷,问题不大。
布料看完接着看绣布和绣线,绣布当然也是供应给她的,她只要了价格实惠的好绣布,雪云纱。
绣线各种颜色以及目测同一种颜色的细微色差,目前有三百多种绣线备选。
叶青萝目前还没见着能绣双面绣的绣娘高手。
村妇们没有师承一般也很难学到这种高超手艺,但能用到上百种绣线的也有不少。
只不过平时为了绣品好卖,或因家中缺钱贴补生活而不敢花太长时间去绣一幅大绣面,农妇的大绣面在绣庄也很难卖得到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