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郑开叶说得诚恳,完全是为陈旭的前途着想,然而,在陈旭听来,却如同两道迥然不同的岔路,摆在了眼前,去d省?意味着离开经营多年的花都,在陌生的环境里重新打拼,虽然前景可能更广阔,但不确定性也更大,留在花都?继续担任市委一把手的秘书,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二号首长”位置,轻车熟路,优势明显。
几乎没有太多犹豫,陈旭几乎是立刻做出了决定,他站起身,语气激动而坚定:“书记,感谢您的栽培和为我考虑得这么周全!我……我想留在花都,跟着您这几年,我学到了太多,对花都的感情也很深,龚书记是位好领导,我愿意继续留在市委办,为您坚守过的这份事业尽一份力,也希望能跟着龚书记多学习、多锻炼!”
这个选择,在陈旭看来是当下最明智、最稳妥的,他深知“市委书记秘书”这个位置的能量,留在花都,他依然是那个令人敬畏的“陈大秘”,人脉、资源都能得以延续,而去d省,一切归零,风险太高。
郑开叶看着陈旭,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但并未点破,只是点了点头:“好,既然你选择了留下,那就安心工作,龚建川同志是位经验丰富的领导,你要像配合我一样,全力配合好他的工作,记住,无论在哪里,踏实做事,清白做人,这才是根本。”
“是!书记!我一定牢记您的教诲!绝不辜负您的期望!”陈旭郑重承诺,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甚至涌起一股对未来的期待。
停车场,陈旭已经将他的私人物品——一个不大的行李箱和一个装着几本书和文件的公文包,放进了那辆黑色沃尔沃xc90的后备箱。
“市长,都收拾好了,真的不用我送您吗?”
陈旭红着眼圈,最后一次问道,作为秘书,他本该送领导到任,但郑开叶坚持自己开车,低调离开。
“不用了,小陈。”郑开叶拍了拍他的肩膀,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你也辛苦了,以后跟着建川书记和钱市长,好好干,你是个好苗子,你的事我已经跟钱市长说了,希望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市长......”陈旭声音哽咽,说不出话来,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行了,回去吧,那么多事等着呢。”郑开叶拉开车门,坐进驾驶位,系好安全带,发动了车子。
沃尔沃发出低沉平稳的轰鸣声,郑开叶最后看了一眼这熟悉的地下停车场,看了一眼站在车外默默敬礼的陈旭,然后缓缓踩下油门,车子平稳地驶出市委大院,汇入午后花都的车流之中。
送别郑开叶后,市委大院似乎瞬间空荡了许多,但权力的交接平稳而迅速,龚建川很快走马上任。
正如郑开叶所安排,陈旭顺利留任,成为新任市委书记龚建川的秘书,起初,陈旭是谨慎而兢业的,他深知龚建川与郑开叶工作风格不同,需要尽快适应,努力收敛起在郑开叶时代养成的一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优越感”,更加细致周到地服务新领导。
龚建川对陈旭,也确实给予了足够的信任和关照,一方面,这是对郑开叶推荐的尊重;另一方面,陈旭能力突出,熟悉花都情况,用起来确实得心应手。龚建川初来乍到,需要陈旭这样的“老臣”协助他快速掌握局面。因此,在许多场合,龚建川都毫不避讳地表现出对陈旭的倚重。
“陈旭,这个材料你把关一下。”
“陈旭,下午的调研你跟我去,有些情况你熟悉。”
“这件事,先听听陈秘书的意见。”
这些看似平常的交代,在花都官场有心人眼中,却传递出明确的信号:陈旭依然是那个深得一把手信任的“关键人物”,于是,那些曾经围绕在郑开叶身边、如今同样需要与新书记建立良好关系的旧部们,很自然地将陈旭视为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郑开叶时代的重要干将,如时任花都市长的钱明、常务副市长、发改委主任、财政局长等实权人物,对陈旭的态度非但没有因为郑开叶的离开而冷淡,反而更加热情,甚至带着几分刻意的亲近。
“陈秘,晚上有空吗?好久没聚了,一起坐坐?钱市长也来。”
“旭哥,有个项目想跟您汇报一下,看能不能请你在龚书记面前美言几句。”
“陈主任(虽然陈旭职务仍是科长,但很多人已开始尊称‘主任’),家父从老家带来些土特产,一点心意,务必笑纳……”
宴请、聚会、看似随意的“汇报工作”络绎不绝,起初,陈旭还保持着警惕,牢记郑开叶“踏实做事,清白做人”的叮嘱,对于过分的热情和礼物能推则推,但久而久之,在这种众星捧月般的环境中,他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陈旭发现自己的一句话,有时甚至能影响一个项目的进度;一个不经意的表态,可能会让某个干部忐忑不安或欣喜若狂;那些曾经需要仰望的区县一把手、局委领导,如今在他面前都客气有加,甚至带着几分讨好,这种被需要、被重视、处于权力信息节点的感觉,如同醇酒,让他渐渐沉醉。
他开始享受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虚幻感觉,潜意识里,他将龚建川的信任和旧部的奉承,错误地归结为自己个人能力的体现和魅力的彰显,而忽略了其背后真正的权力来源和郑开叶留下的“政治遗产”。
龚建川忙于熟悉全局、推动工作,对陈旭的变化起初并未察觉,或者说,在需要陈旭高效办事的前提下,对一些细微的苗头有所忽略,这无形中纵容了陈旭的自我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