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札记》在顾氏家族内部被奉为圭臬,其智慧在儿孙们的立身处世中悄然绽放光华。然而,正如深谷幽兰,其芬芳终究难以被完全遮掩,这泓由明兰心血汇聚而成的清泉,开始悄然流出家族的山涧,浸润更广阔的土地。其传播之初,并非有意为之,而是通过种种微妙而自然的渠道,逐渐展露于人前。
最先得以窥见《知否札记》一斑的,是顾家几位关系极为密切的姻亲故旧。例如与顾家世代交好、又与次子同在翰林院的柳家,以及长女所嫁的忠敬侯府郑家。在家族间的日常往来中,尤其是在后宅女眷的闲谈中,顾家的女儿、儿媳们有时在论及持家之道、教养子女的难题时,会不经意地引用几句手札中的精辟见解,如“治家如执棋,需眼观六路”,或是“待人宽容,非是懦弱,而是不斤斤计较于琐碎得失”。这些话语,既有大家风范,又充满生活智慧,往往能切中肯綮,令人豁然开朗。听得多了,心思灵慧的姻亲女眷自然心生好奇,不免私下探问。顾家女眷们得了明兰和当家主母团哥儿媳妇的默许,在确保不泄露家族核心隐私的前提下,会小心翼翼地抄录一些适用于一般官宦之家持家育人的片段,赠与交好之人。这些片段虽只是冰山一角,却已足够让外界管中窥豹,感受到这本手札的不凡价值。柳家的老夫人读了关于童蒙教养和仆役管理的章节后,曾对自家媳妇感叹:“顾侯夫人真乃女中诸葛,所言所论,俱是实践中来,字字珠玑,非寻常闺阁笔墨可比。”
另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则是明兰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女子学堂。明兰虽已不再亲自管理学堂日常事务,但其精神始终是学堂的基石。她在《知否札记》中,专门辟有章节论述女子读书明理的重要性,记录了她创办学堂的初衷、遇到的阻力、解决的方法以及看到学子们成长后的欣慰。这些内容,以及手札中其他关于女子立身处世、保持精神独立的篇章,被学堂的历任山长和教员们视为至宝。她们在教导学生时,时常引用其中的观点,激励女孩子们勤奋向学,开阔胸襟,未来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要拥有安身立命的底气与智慧。例如,山长会在讲堂上讲述明兰记录下的某个贫寒女子因入学识字、习得算账之能,最终在夫家站稳脚跟、甚至协助夫君打理生意的真实案例,以此来证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这些源自《知否札记》的故事和道理,通过学堂的先生,传递给一届又一届的女学生,再由这些学生带入她们各自的家庭、乃至未来的人生舞台。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并未见过《知否札记》的全貌,但明兰的思想与精神,却已通过这种方式,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随风播撒,悄然生根。
此外,顾廷烨与明兰之子在官场、文坛的交游,也间接提升了《知否札记》的声誉。次子在翰林院以学识渊博、持身清正着称,偶尔在与志同道合的同僚探讨学问或时政时,会引述一些母亲手札中关于“知行合一”、“明辨是非”的见解,其角度之新颖、思考之深邃,常令同僚叹服,询问出处。次子便会谨慎地提及乃母所着的《知否札记》,但多强调其于治家育人之方面的价值。即便如此,也在小范围的清流文官中,留下了一个“宁远侯太夫人深谙世情、颇有才识”的印象。
这些零星的、经由姻亲、学堂、文官圈子扩散开来的信息,如同细小的溪流,渐渐汇合,使得《知否札记》虽未正式刊印发行,却已在京城一定层次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乃至部分开明士绅中,拥有了不小的声名。许多人开始好奇,这本被顾家如此珍视、被零星片段都誉为圭臬的手札,究竟全貌如何?其中又蕴藏着怎样足以“齐家”甚至启迪人生的智慧?一种隐秘的期待与渴望,在暗流涌动中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