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兰对文彬的教导,并未止于书斋之内的读写与故事。她深知,要真正改变一个人内敛的性情,仅靠言语的鼓励和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他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去经历,去感受,去练习。因此,在文彬逐渐对侯府环境熟悉、对她建立起充分的信任之后,明兰开始有意识地为他创造一些参与社交活动的机会,步骤轻柔,却目标明确。
最初,是在一些极小的范围内。例如,当顾铮、顾珣等孙辈在府中花园习射或进行投壶游戏时,明兰会特意让人将文彬也叫来,并不要求他必须参与,只让他在一旁观看。起初,文彬只是安静地站着,看着顾铮他们意气风发地拉弓射箭,听着他们为中靶与否而发出的欢呼或惋惜。明兰会走到他身边,状似无意地点评几句:“瞧铮哥儿这一箭,力道是足了,就是心有些急,瞄准时气息未稳。”“珣哥儿性子稳,你看他每次投壶前,都要瞄上好一会儿,这便是沉得住气。”她将那些活动中的技巧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让文彬觉得,这些嬉戏玩闹并非全然无用,其中也蕴含着道理。有时,顾铮他们会热情地招呼文彬也来试试。有明兰在场,文彬那份拒绝的勇气似乎足了一些,在明兰鼓励的目光下,他会接过那对他来说有些沉重的弓,或是那光滑的箭矢,生涩地模仿着他们的动作。虽然往往成绩不佳,但顾铮等人并不会嘲笑,反而会七嘴八舌地指点他,气氛轻松而友好。几次之后,文彬不再那么排斥这类活动,甚至会在无人催促时,自己也拿起弓比划几下。
更进一步,明兰会在侯府举办一些非正式的家宴,只邀请几家关系极近的姻亲或故交,且家中必有与文彬年龄相仿、性情也较为温和的孩子。她会提前告知文彬,并给他分派一个小小的“任务”,例如:“今日柳家夫人带来的那个小哥儿,与你年岁相仿,听说书也读得很好,姨母忙不过来,你帮姨母招待一下他可好?”或是“席间那道酥酪是你母亲送来的,若是席上有人问起,你便代姨母说明一下出处。”这些任务简单而具体,给了文彬一个与人交往的明确“借口”和“角色”,减轻了他不知如何开启对话的茫然与压力。
第一次接到这样的任务时,文彬很是紧张,小手不自觉地攥着衣角。明兰轻轻拍拍他的肩膀,低声道:“无妨,只是帮忙传句话,照实说便是。那柳家小哥儿若与你谈书,你便说说你最近读的;他若不说,你静静陪着也可。”有了这份托底的支持,文彬鼓足勇气去了。过程自然算不上流畅,但他终究是磕磕绊绊地完成了“任务”。事后,明兰当着如兰的面,大大地夸奖了文彬一番,说他“懂事”、“能帮姨母分忧了”。文彬听着,脸颊微红,心中却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微小的成就感。
随着次数增多,文彬对于在侯府参与小范围的聚会不再那么胆怯。他依然不是席间的焦点,但至少能够安然地坐在那里,偶尔在别人问到他时,能比较流利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明兰有时会在席间,巧妙地引导话题,让文彬有机会展示他学识上的长处。例如,当谈到某地风物时,明兰会看似随意地说:“彬哥儿近日似乎读了些关于此地的地方志?”众人的目光落到文彬身上,他虽仍会紧张,但在明兰鼓励的眼神和之前充分的知识储备下,往往能说出一些颇有见地的内容,引得在座长辈点头称赞。这些正面的反馈,如同一点点累积的砝码,逐渐压过了他心中的不安与自我怀疑。
除了创造社交机会,明兰也更注重与文彬进行深度的交流。她会在他读完某本书后,与他进行更深入的讨论,鼓励他批判性地思考,甚至挑战书中的观点。“圣人之言自然是对的,但圣人亦是人,其所处时代与今日不同,其言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是否需结合当下情境来理解?”这种引导,打破了文彬以往非黑即白的读书模式,让他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和独立。
更重要的是,明兰教会了文彬如何体察和表达情绪。她会在他完成一件小事后,问他:“彬儿,刚才帮姨母招待了客人,现在感觉如何?”起初,文彬只会说“还好”。明兰便耐心地引导:“是觉得松了一口气?还是有点高兴?或者觉得其实也没那么难?”她帮他给那些模糊的情绪贴上标签。她也会分享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姨母刚嫁到侯府时,见了许多生人,心里也常常打鼓,生怕说错话、做错事。后来慢慢发现,只要心存诚意,举止得体,大多数人都是友善的。偶尔有些许不妥,也并非天塌下来的大事。”这些分享,让文彬明白,紧张、害怕是人之常情,并非他独有,也并非不可克服。
在明兰这般耐心、细致且充满智慧的引导下,变化开始在文彬身上悄然发生。他依旧不是个外向活泼的孩子,但那种过于紧绷的沉静渐渐化开了。他来到侯府时,脚步变得轻快了些,脸上偶尔也会露出真心的、轻松的笑容。与明兰交谈时,他的话明显多了起来,甚至敢主动提出一些自己读书时遇到的困惑。在一次顾府的小宴上,他竟然主动与邻座一位同样喜静的小公子就一本游记讨论了起来,虽然声音不高,却持续了不短的时间。
这一切,如兰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她拉着明兰的手,眼眶微红:“六妹妹,真是……不知该如何谢你。彬儿他,如今回来话也多了,说起在姨母这里的见闻,眼睛都是亮的。我瞧着他,是真真切切地开朗了不少。”
明兰微笑着拍拍她的手:“五姐姐客气了。彬哥儿本是块璞玉,心思纯良,资质上佳,只需稍加引导,拂去尘埃,自有光华。日后,且让他常来便是。”
望着在院子里正与顾铮低声交谈、神情已然从容许多的文彬,明兰心中亦感欣慰。教育之道,贵在因势利导,贵在耐心与真诚。能看到一个孩子在自己的引导下,逐渐打开心扉,展现出被隐藏的光彩,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成就与喜悦。这块璞玉,已初现温润光泽,假以时日,必能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