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战船成军
洪武二年二月的宁波造船厂,最后一艘 “大明舰” 的船帆终于挂上桅杆。李木匠光着膀子,手里攥着最后一颗铁皮铆钉,用力砸进船舷 —— 木锤落下的瞬间,周围响起工匠们的欢呼,这是第三十艘完工的战船,每一艘都带着江南工匠的汗水,藏着护民的巧思:船底的尖形设计能避暗礁,船尾的踏车可无风而行,船舷的铁皮尖刺防登舰,连船舱都隔出了 “医官舱”,摆着柳萱从灵州医馆调运的草药箱。
“李师傅,踏车的承重测试咋样?” 萨琳娜踩着跳板走上战船,指尖划过船舷的铁皮,上面还留着工匠们刻的 “保民” 二字。
李木匠抹了把汗,指着正在踏车旁忙活的渔民:“郑伯带了十个渔民兄弟,踩了半个时辰,船速没减,踏车也没松劲!俺们还加了个‘省力齿轮’,比最初的设计省三成力气,将士们长时间踩也不累。”
郑阿福这时从了望台探出头,手里拿着测深木:“萨大人,俺们刚测了港外的暗礁区,战船吃水深正好能过,测深木一探就知道哪里有礁,绝不会像倭寇的小船那样搁浅!”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是赵江月带着漕粮船赶来,船上还载着张阿婆粥铺送来的青稞饼和王老铁匠坊新打的 “船用修漏锤”。“萨大人,这是父亲让臣送来的‘出征礼’,” 赵江月递过一份诏书,“父亲说,大明的舰队不是为了征战,是为了护着沿海百姓能安稳捕鱼、商队能安稳走海,让倭寇再不敢来抢一针一线。”
萨琳娜展开诏书,上面的朱字力透纸背,末尾还画着个小小的粥勺图案 —— 是赵正特意加的,为了让将士们记得,身后有百姓的热粥等着他们凯旋。“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她将诏书交给副将收好,转身对工匠和渔民们道,“今日战船成军,多谢大伙的力挺 —— 没有李师傅的巧劲、郑伯的熟海、百姓的支持,就没有这大明舰队!”
当天下午,三十艘战船列阵驶出宁波港,在海面上展开 “明” 字旗。阳光洒在铁皮船舷上,反射出耀眼的光,郑阿福带着渔民船队在前方引路,萨琳娜站在旗舰船头,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忽然想起去年刚到宁波时,被倭寇烧毁的商船残骸 —— 如今,这些战船终将为那些百姓讨回公道。
暮色降临时,舰队返回港口,码头边早已挤满了百姓。张阿婆的粥铺伙计推着车,给将士们送热粥;王老铁的匠坊学徒,给每艘战船送了把修漏锤;阿古拉的商队则送来西域的奶酒,给将士们暖身。萨琳娜接过一碗粥,喝了一口,和在民生坊喝的一样暖。
洪武二年三月的宁波港,晨雾刚散,三十艘大明战船就已列成整齐的舰队,船帆上的 “明” 字在海风里猎猎作响。码头边,两万禁军与水师将士列队而立,甲胄上的霜花还没化,却掩不住眼底的决心 —— 他们脚下的地面,去年还留着倭寇烧杀的痕迹;他们身后的百姓,手里捧着刚做好的干粮和护符,等着为东征将士送行。
(第三百一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