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渐高,接近晌午。一大锅粽子终于蒸煮妥当,揭开锅盖的刹那,混合着箬叶清香与糯米甜润的热气扑面而来,弥漫了整个小院,引得人食指大动。
贾姨将粽子捞出,浸在凉水里稍加降温。我们几人则忙着将堂屋的桌椅搬到院中枇杷树下,摆上碗筷,又沏了一大壶解腻的粗茶。
“先生,贾姨,快来尝尝!”柳茵性子最急,已剥开一个赤豆粽,咬了一大口,烫得直呵气,却还含糊不清地赞道,“好吃!真甜!”
陈老先生被贾姨扶着在桌边坐下,看着眼前这群青春洋溢的少女和满桌碧绿可爱的粽子,古板的脸上也松弛下来,露出些许欣慰。他慢慢剥开一个白米粽,蘸了点细白糖,细细咀嚼。
“嗯,火候恰到好处,米粒软糯,箬香入米。”他点了点头,难得地给出了评价。
贾姨更是眉开眼笑,一个劲儿地让大家多吃。
我剥开一个咸肉粽,油脂浸润的糯米呈现出诱人的酱黄色,中间嵌着的咸肉咸香适口。就着清茶,与友伴们说笑分食,这简单质朴的食物,因了这人情与节庆,显得格外美味。
说说笑笑间,远处隐隐传来了喧天的锣鼓声和鼎沸的人声,如同潮水般,由远及近,提醒着人们西湖边的盛事已然开场。
“开始了!赛龙舟开始了!”柳茵第一个跳起来,拉着阿萝和青娥就要往外冲。
“莫急莫急,”贾姨连忙嘱咐,“湖边人多,千万小心,别挤散了!看完早些回来!”
陈老先生也摆了摆手:“去吧,年轻人,是该去看看热闹。”
我们几人相视一笑,整理了一下衣衫发髻,便携手出了院门。老周头早已备好油壁车等在门外,见到我们,憨厚地笑了笑:“小姐们坐稳了,湖边今日人多,路怕是不好走。”
车轮辘辘,驶向西子湖畔。越靠近湖边,人声便越是喧嚣。空气中混杂着各种气味:湖边水汽的微腥、小食摊上油炸点心的焦香、女子发间脂粉的甜香、还有阳光下尘土与人潮蒸腾出的、独属于节庆的热闹气息。
待到下了车,眼前景象更是令人震撼。西湖岸边,早已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穿着各色衣衫的百姓,有扶老携幼的,有呼朋引伴的,有踮脚翘首的,将堤岸挤得水泄不通。叫卖声、谈笑声、孩童的哭闹声、还有那越来越近、越来越响亮的锣鼓声,交织成一片沸腾的声浪。
我们几个女孩紧紧拉着手,在人群中小心地穿行,寻找着能观看龙舟的缝隙。好不容易,在离水面稍近的一处柳树下,寻到了一块可以立足之地。
放眼望去,碧波荡漾的西湖水面之上,十数条狭长鲜艳的龙舟已然列队。舟身彩绘龙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条舟上,都是二三十名精壮汉子,身着统一颜色的短褂,露出古铜色的臂膀,肌肉贲张。船头一人擂鼓指挥,船尾一人掌舵,中间桨手们手持长桨,蓄势待发。那昂扬的斗志,隔着水面也能清晰地感受到。
“看!那条红龙是我们钱塘本地的!”柳茵兴奋地指着一条赤色龙舟。
“那条青龙是仁和县来的……”阿萝也小声补充。
“还有那条金龙,听说是盐商们凑钱组的队,阔气得很!”青娥指着一条格外金光闪闪的龙舟。
我的心也随着那密集如雨的鼓点声,渐渐激越起来。这蓬勃的生命力,这热烈的竞争,与西泠小院的宁静截然不同,却同样撼动人心。
就在这时,一声尖锐的唢呐声划破长空,如同号令。所有鼓声骤然停歇一瞬,随即,更加猛烈、更加急促地炸响!
“开始了!”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