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歌星域无声的覆灭,如同一道深刻的伤疤,烙印在每一位守望者的意识深处。它驱散了最后一丝侥幸,将“深空之耳”计划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关乎文明存续的战略高度。
计划在绝对保密下启动。选址定于希望要塞背向银河核心方向的远端阴影区,这里星际背景噪音最低,且能被要塞主体有效遮蔽能量波动。
建造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现有技术体系的突破性整合。阵列的核心并非传统的金属天线,而是利用“林渊之芽”深度沉睡中自然延伸出的、最为坚韧且能量亲和性最高的几条次级能量脉络。这些脉络被小心翼翼地引导、编织,形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散发着微弱暗紫与蔚蓝光泽的活体网络基座。
在此基础上,工程团队融入了塔林族灵能感应器的生物谐振原理,以及人类最尖端的量子纠缠信号放大技术。无数微小的、经过“蔚蓝之心”能量浸润的生物晶体被嵌入活体网络的关键节点,它们既是传感器,也是能量中继站。整个阵列,远远望去,不像人造物,更像一片在虚空中悄然绽放的、散发着星辉的奇异藤蔓与水晶的共生体。
林雪成为了阵列调试的核心。她无需直接操控能量,而是以其独特的、与要塞活性场深度共鸣的感知,作为阵列的“校准器”。她引导着阵列的活体网络,去“倾听”那些常规仪器无法捕捉的、属于生命、意识以及特殊规则波动的“细微声响”。
当“深空之耳”首次全功率启动时,效果立竿见影,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冲击。
以往的宇宙背景噪音,此刻被过滤、解析,化作了更加清晰,却也更加令人不安的“声音”。
他们清晰地捕捉到了“虫群”在吞噬晶歌文明后,那满足而躁动的生物脉冲余波,如同野兽饱餐后的低沉咆哮,在深空中缓缓扩散。
他们也捕捉到了“归墟”那几座构造体在记录完数据后,进行冰冷逻辑演算时散发的、令人灵魂冻结的规则低语,仿佛死神在擦拭镰刀,计算着下一次挥砍的角度。
这些是已知的威胁,是黑暗森林中捕食者的脚步声。
但除此之外,在噪音的底层,在那些曾被忽略的频率中,“深空之耳”开始捕捉到一些……别的东西。
那并非有意识的通讯信号,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回响”。
有时,是一段极其悠远、仿佛跨越了亿万光年的、带着悲伤与坚韧的植物性光合韵律,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却顽强地重复着某种生命循环的节拍。(疑似某个植物类文明的集体无意识?)
有时,是一阵短暂而急促的、充满了几何美感与逻辑困惑的数学波动,仿佛一个高度理性的意识在试图理解自身为何存在的悖论,随即又陷入沉寂。(某个机械或纯能量文明的自我拷问?)
有时,甚至能捕捉到一丝……类似林雪体内幽蓝星芒的、却更加古老苍凉的活性秩序波动,如同沉睡巨人的叹息,在宇宙的某个角落一闪而逝。(另一个“韩冰”道路的践行者?或是“守护者”文明的最后余烬?)
这些信号断断续续,模糊不清,无法解析出具体内容,更无法定位其精确源头。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宇宙,并非只有“归墟”的死寂与“虫群”的喧嚣。在这片广阔的黑暗之中,还散布着无数像他们一样,在恐惧中沉默,在绝望中坚守,或在孤独中求索的……星星之火。
林雪长时间坐在“深空之耳”的控制中心,闭目倾听着这些来自深空的、杂乱却充满生机的“低语”。她能感觉到自己心口的星芒与某些遥远的波动产生着微弱的共鸣,那是一种超越了语言与距离的、基于“活性”本质的相互吸引。
她将这些感知记录下来,与苏婉和陈守义团队分享。每一次新的“声音”被发现,都会在高层引起一阵谨慎的兴奋与更深沉的思考。
他们不再感到彻底的孤独。但他们也明白,这些“邻居”同样隐藏在深深的黑暗之中,彼此警惕,彼此隔绝。贸然的接触,带来的可能不是拥抱,而是致命的误会,或者……引来共同的敌人。
“深空之耳”如同一个刚刚学会聆听的婴儿,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与复杂。它捕捉到的,不仅仅是威胁,更是一首由无数幸存文明无声谱写的、充满了恐惧、希望与坚韧的……共鸣序曲。
而希望要塞,这位小心翼翼的听众,开始思考一个更加深远的问题:当序曲终了,他们是否应该,又是否有勇气,加入到这首宏大而危险的宇宙合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