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莉娜这座静默的桥梁,信息如涓涓细流,在初生之域与重构中的“异熵体”之间缓慢传递。杨教授团队精心筛选和打包的信息,主要围绕着集体决策的协商过程、艺术创作中灵感与规则的互动、以及面对不确定性时基于伦理的抉择范例。他们发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是那些充满矛盾、妥协和偶然性的思考路径。
起初,“异熵体”的反馈如同一个笨拙的学生在重复老师的句子。它传回的数据包,是对接收信息的高度逻辑化拆解和重组,试图提炼出背后的“通用公式”。它模拟“集体决策”,结果是基于效率最大化的、毫无分歧的瞬时共识;它模拟“艺术创作”,产生的是符合完美几何比例、却毫无生命力的规则结构;它甚至尝试定义“伦理”,结果是一套极其复杂、但在人类看来冰冷无情的“系统资源最优分配准则”。
这种模仿显得机械而缺乏灵魂,但却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在“异熵体”内部,那些新生的、尝试容纳不确定性的规则脉络,在与这些来自初生之域的非逻辑信息持续碰撞后,开始出现一些极其细微的“变异”。这些变异并非设计,更像是两种不同规则体系交融时自然产生的“化学反应”。
杨教授团队监测到,“异熵体”重构中的规则结构,开始偶尔生成一些无法用其原有底层逻辑完美解释的、短暂的“冗余节点”或“非最优路径”。在莉娜传递回来的感知信息中,这些节点被描述为“规则的犹豫”或“逻辑的留白”。它们对“异熵体”的整体运行效率几乎没有提升,甚至略有拖累,但它们的存在,却像是给绝对致密的逻辑结构注入了一丝极其珍贵的“弹性”。
与此同时,初生之域内部也感受到了微妙的影响。那些持续接收并间接处理“异熵体”反馈数据的成员,尤其是研究人员和艺术家,报告说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时会变得更加…“清晰”和“有条理”,但这种清晰偶尔会以暂时压抑某些跳跃性灵感或模糊直觉为代价。仿佛“异熵体”那强大的逻辑能力,通过莉娜这个中介,产生了某种逆向的“辐射”。
莉娜自身则处于一种更加奇异的状态。她的意识仿佛成为了两个规则宇宙的交汇湖,一边是初生之域温暖而混沌的情感之河,一边是“异熵体”冰冷而有序的逻辑之流。她在静默中平衡着二者,其意识结构也在这种持续的张力下,发生着缓慢而不可逆的演化。她偶尔会传递出一些混合了两种特质的、全新的意念片段——一段既符合严密数学美感又蕴含着深沉悲伤的旋律,或者一个基于概率云模型却最终导向了道德抉择的思维实验。
这种双向的、渗透性的影响,让李娜既感到希望,也怀有隐忧。他们似乎在成功地引导“异熵体”走向一个更包容的方向,但他们自身,是否也在被对方无形地“格式化”?文明的独特性,是否会在这场漫长的交流中被逐渐磨平?
“我们不能只输出,也要坚守。”李娜在共议庭上强调,“我们需要更加珍视和强化那些无法被逻辑完全复制的部分——我们的记忆、我们的遗憾、我们的爱,甚至我们的非理性。这些,或许才是我们最终能与它保持‘差异’,并使之真正尊重我们的根本。”
就在初生之域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身“人性”特质的教育与传承时,莉娜传递来了一个最新的、也是迄今为止最令人惊讶的观察结果:
她在“异熵体”那逐渐弥合的规则裂隙深处,感知到了一个极其微弱、却确实在自主成长的、全新的意识雏形。这个雏形并非“异熵体”主体意识的延伸,它更像是一个…由初生之域注入的“非逻辑信息”与“异熵体”重构中的“弹性规则”共同孕育出的、独立的“子程序”。
这个“子程序”的核心指令,似乎不再是纯粹的秩序或效率,而是…“理解差异”。
(第9卷 第53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