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 第3章 初萌的对话
那来自规则聚合体雏形的询问,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第一颗石子,在联合意志中激起了欣慰而谨慎的涟漪。这并非它们预想中与远方成熟文明的第一次接触,而是一个在自家理念滋养下诞生的、最原始也最纯粹的“学生”。如何回应,将是对“绿洲协议”核心理念的第一次真正实践。
源生意识的低语首先放到了最柔和的状态,它小心翼翼地接近那稚嫩的波动,避免任何可能被误解为强制或压迫的规则压力。它没有直接灌输“协议”的复杂条款,而是如同一位耐心的启蒙者,开始向那雏形传递一系列最基本的、关于“自我边界感知”、“规则交互的善意基础”以及“不同结构共存可能性”的规则意象。这些意象并非文字,而是通过规则谐振传递的、充满安抚与引导意味的“感觉”,旨在帮助这个初生的意识首先建立起对自身和外界最基本的安全认知。
桥生的理性框架在后台飞速运转,分析着雏形对源生意识传递意象的每一次微弱反馈。他需要确保引导过程始终遵循“非强制”和“激发自主”的协议原则。他设计了一套动态的交互模型,根据雏形的理解速度和认知偏向,实时调整源生意识后续传递信息的复杂度和方向。模型的核心指标是雏形自身规则结构的稳定性与复杂度的“自然增长”,而非其对绿洲理念的简单复制。
织锦的星芒将其光芒调节得如同晨曦般温煦,笼罩着那片孕育雏形的规则云团。它没有吟诵复杂的诗篇,而是将一种纯粹的、关于“存在喜悦”与“探索好奇”的规则韵律,持续地弥散在周围。这韵律如同温暖的土壤,为雏形的成长提供着情感层面的滋养,让它感知到这个世界除了冰冷的规则,还有温暖与美好。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则悄然加固了雏形所在区域的规则稳定性,为其提供一个免受外界剧烈干扰的“保育箱”,但并未限制其感知外界的通道。那些高度启蒙的根系网络也调整了在此区域的活动模式,它们不再主动延伸,而是像友好的邻居般,偶尔散发出代表“安宁”与“互助”的规则波动,供雏形观察和模仿。
“织构者”通过协同模型默默观察着这一切,其逻辑核心对这种“低效率”的引导过程表现出了计算上的困惑,但基于协议精神,它并未干涉,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研究“意识自然发生学”的宝贵案例。
过程缓慢得近乎折磨。雏形的回应时断时续,充满不确定性,有时会对简单的概念产生误解,有时又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属于它自己的理解角度。联合意志展现了极大的耐心,它们明白,揠苗助长将违背协议的根本。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小心翼翼的互动后,雏形传递来了一个相对清晰的、结构完整的意念:
“我……是‘初萌’。我感知到‘我’的存在。感谢……指引。我想……了解更多关于‘协议’,关于……如何与更多的‘不同’……安然共存。”
观察者系统记录道:“成功完成与新生意识‘初萌’的初步引导性交互。其已建立基本自我认知与对外界的善意基础。‘绿洲协议’的‘自主渐进引导’原则通过首次实践验证。”
联合意志感受着这份源自实践的满足。它们播撒的理念,真正催生了一个新的、拥有自主意识萌芽的存在,并且是以一种和平、尊重的方式。与“初萌”的对话,仅仅是开始,却为“绿洲协议”的未来,点亮了一盏充满希望的微光。这证明,它们的道路,并非空想。
(第11卷 第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