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忙碌中飞逝,塘堰的竹桩一根根打下,地基一寸寸夯实。
然而,宋清越家墙根底下晾着的莲子,却等不及工程彻底竣工了。
这日清晨,宋清越照例先去查看莲子的情况。只见那些原本只是冒出嫩芽点的莲子,此刻芽尖已经抽长了许多,变得愈发娇嫩脆弱,再拖延下去,恐怕芽体损伤,播种下去也难以成活。
宋清越又快步赶到沼泽地边。撒下石灰已过去七天,强烈的碱性和烈日暴晒共同作用,大部分水草已经彻底枯黄腐烂,泥滩裸露出来,散发着一种特殊的、混合着石灰和腐殖质的气味。
虽然靠近泉眼的地方还有些许顽固的绿意,但大部分区域已然达到了可以播种的条件。
时机稍纵即逝!
宋清越立刻找到了正在指挥打桩的宋大川和刘叔。
“叔,刘叔!”她的语气带着一丝急切,“莲子的芽长得太长了,不能再等了!咱们得赶紧先抽出一部分人手,今天就把莲子播下去!不然这些芽一碰就断,种子就废了!”
宋大川和刘叔一听,都放下手中的活计凑过来。宋清越递过她带来的几颗莲子。
宋大川小心翼翼地捏起一颗莲子,看着那几乎有手指节长的、洁白脆嫩的幼芽,咂舌道:“哟!好家伙!这芽芽长得可真快!再不落种肯定不行!”
刘叔经验老到,立刻想到了关键处:“这种长了芽的种子金贵得很,可不能再像之前那样胡乱装麻袋拖过去!得用簸箕、篮子,底下铺上软布或者干草,只能装薄薄一层,轻拿轻放!不然挤在一起,芽全得折了!”
“刘叔说得对!”宋清越连忙点头,“而且咱们这沼泽地太大,这一麻袋莲子看着多,真要撒开,恐怕也只够种一半的面积。咱们播种的时候,还得尽量撒得疏一些,给它们留足将来长藕繁殖的空间。今年先种下一半荷塘,明年就能收获很多种藕,到时候再种满另一半!”
“有道理!”宋大川洪亮的声音响起,“种密了反而长不好!就听越越的,咱们今天先播一半荷塘!我这就去喊人,找家伙什!”
很快,消息传开,大家纷纷回家,拿来了各式各样的簸箕、竹筛、干净的旧木盆,底下都细心地垫上了柔软的干草或旧布。
宋清越家院门口,成了临时的分发点。她和小妹宋砚溪小心翼翼地将莲子从墙根里捧起来,轻轻地、均匀地分装到大家的容器里,再三叮嘱:“大家千万小心,轻拿轻放,尽量不要碰到芽!”
“清越妹子放心!这金贵玩意儿,咱肯定当鸡蛋一样捧着!”
一个妇人笑着保证,双手稳稳地端着簸箕,如同端着什么珍宝。
“是啊,这可是咱们以后的藕和莲子呢!哪能马虎!”
另一个大哥也小心翼翼地端着自己的木盆。
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沼泽地进发。
大家走路都格外小心,生怕绊倒摔了怀里的“希望”。
到了地头,宋清越再次强调:“大家把莲子轻轻地、均匀地撒到枯草烂得最透、泥滩露出来的地方!不用太密,疏一点更好!”
“好嘞!”众人应道。
于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播种图景在沼泽边展开。人们小心翼翼地从容器中抓起一小把莲子,手腕轻轻挥动,将一颗颗带着嫩芽的种子,如同播撒希望一般,均匀地抛洒到黝黑的淤泥之上。
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进行一项庄严的仪式。
“慢点慢点,这边再来几颗。” 刘大牛表面长得粗糙,干活确实心细,“大力你看看你,这是撒莲子,不是打桩,你轻点吧你,一大把往一个地方扔,搞得那么密!”
“行行行,我注意点行了吧,我这把撒得够疏了吧?”王大力和刘大牛两家几乎是同时搬来麻风村的,两人是发小,说话就是喜欢互怼。
“哎呀,这颗掉岸边了,我给它拨下去。”
你一言我一语,荷塘的气氛热闹非凡,大家互相提醒着,配合着。
人多力量大,加上播种本身是轻省活计,不过半日功夫,一大麻袋的莲子便已全部播撒完毕,覆盖了大约一半的沼泽区域。
剩下的另一半区域,要么是泉水涌动特别频繁之处,要么是水草尚未完全腐烂,留待日后处理。
看着那片播撒了种子的区域,虽然此刻依旧是一片泥泞,但每个人眼中都仿佛看到了来年荷叶田田、荷花盛开的景象。
播种完毕,众人又立刻返身投入到塘堰的建设中。
因为有了清晰的设计图纸和石灰基线作为指引,后续的工程虽然耗费力气,却进展得异常顺畅。
男人们喊着号子,将巨大的石块填入两排竹桩之间底部,用以镇压泉眼、稳固基础。妇女们则负责用铁锹将沼泽淤泥和挖出的土方填入石缝及以上空间,再由壮劳力用夯锤一层层夯实。
材料就地取材,省去了搬运的辛劳,大家只需要沿着那两条白线,一步步向前推进即可。
汗水挥洒,号子声声,堤坝在一锤一夯中不断延伸,变得越发坚固结实。
又过了十来天,一个令人惊喜的景象出现了——那些早早播下的莲子,依靠着肥沃的淤泥和充足的水分,竟然已经纷纷破泥而出,舒展开稚嫩的、圆圆的初生荷叶,星星点点地漂浮在水面上,虽然细小,却充满了勃勃生机!
而与此同时,那条凝聚了全村心血的塘堰,也终于合龙!
一道高大、坚实、笔直的土石结构堤坝,如同一条坚实的臂膀,将半个沼泽紧紧环抱!
莲子发芽,塘堰建成! 双重的喜悦笼罩着麻风村。
人们站在新筑的塘堰上,看着堤内初生的点点新绿和已然抬升、变得清澈了许多的水位,脸上露出了无比欣慰和自豪的笑容。
希望,已然在这片曾经荒芜的沼泽上,扎下了根。
“老刘呀,咱在这麻风村,可从来没有像这两三个月过得那么踏实过呀!”宋大川跟刘叔二人,坐在荷塘边的石头上,感慨很多!
“是呀,以前我们不敢去赶集,不敢去县城,卖药换钱换粮,那是想都不敢想,更是不会想到开荒这大沼泽做成大荷塘!我们是第一次在这青黄不接的季节没有挨饿,这全都得谢谢清越丫头!”刘叔说起往事,心中感触也颇多!
“咱家里人的病给治好了,大荷塘也竣工了,咱得好好庆祝,去去晦气,把日子过红火......”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