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光偶然照见的隐秘山洞尚未来得及探查,一个更迫切的威胁便接踵而至。交通员老周带回情报,日军从北满调来了一支擅长雪地作战和追踪的“特设雪地侦察队”,配备了雪橇、白色伪装服和经过特殊训练的狼犬,目的就是针对日益活跃的抗联武装,尤其是杨帆这支刚刚崭露头角、甚至拥有了火炮的队伍。
“鬼子这是下了血本,要在雪地里把咱们挖出来!”铁柱看着情报,脸色凝重。以往的冬季,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严寒的掩护,他们尚能与敌人周旋。但这支专业的雪地部队,无疑将极大压缩他们的活动空间。
“不能坐以待毙。”杨帆目光扫过岩洞里一张张被硝烟和风霜刻划过的脸,“他们擅长雪地,咱们就要比他们更精通!从今天起,全员进行雪地反侦察特训!”
特训由老猎户孙老爷子总指导,王老蔫和铁柱负责具体落实。第一课,就是伪装。之前使用的白色粗布在近距离仔细观察下容易露出破绽。孙老爷子教大家用石灰水混合少量土碱,将现有的棉军装和白色罩衫进行煮染,使其颜色更贴近冬季山林中那种带着灰调的“死白”,更能融入环境。染好的衣物在雪地里一趴,不走到近前极难发现。
第二课,是行进。在雪地上行走,留下的脚印如同指路明灯。孙老爷子演示了一种被称为“狐狸步”的技巧:脚抬离地面时微微内扣,落地时脚跟先轻轻触地,然后整个脚掌外侧顺势滑入雪中,动作连贯轻柔,能将踩踏的痕迹减到最轻,并且留下的脚印形状模糊,不易判断方向和人数。队员们开始在深雪中反复练习,起初笨拙不堪,摔跤无数,但渐渐掌握了要领,行动时留下的痕迹果然大为改观。
第三课,是潜伏。在雪原中长时间静止潜伏,体温流失极快,且容易留下人形凹坑。王老蔫带人设计了一种带盖板的单兵雪窝。先在雪地上挖一个能容纳一人的浅坑,然后用树枝和冻硬的草席做成一个轻便的盖板,盖上后再均匀撒上浮雪,只在面部前方留出狭小的观察射击孔。人藏在里面,既能防风保暖,隐蔽性也极佳。夜间潜伏训练时,为了锻炼定力和测试隐蔽效果,孙老爷子甚至让队员们在潜伏点附近点燃线香,那微弱的红色香火头在黑暗中如同窥视的眼睛,任何微小的移动都可能暴露目标。
特训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夜间拉练,一支小队在深山中与一群饿狼遭遇。绿油油的狼眼在黑暗中逼近,队员们握紧了手中的枪,但开枪必然会暴露行踪。危急时刻,一名队员急中生智,掏出身上携带的、用于制造混乱的鞭炮,迅速点燃引信扔向狼群!
“噼里啪啦——!”
突如其来的炸响和火光将狼群吓得四散奔逃,成功化解了危机,也未暴露目标。
孙老爷子更是倾囊相授他积累了一辈子的山林经验。“看那树挂(树梢的积雪),”他指着一片松林,“风向变了,东南风转西北风,鬼子要是从东边来,他们的气味儿顺风,狗鼻子老远就能闻到。再看那边雪壳子的裂纹,人踩过和野兽踩过,裂纹走向不一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自然迹象,在老爷子眼里都是判断敌情动向的宝贵线索。
特训进行了整整十天。队员们的皮肤被冻得皲裂,手脚满是冻疮,但眼神却越发锐利,行动越发沉稳,逐渐褪去了游击队的些许草莽气息,多了几分职业军人的严谨与忍耐。铁柱这个以往崇尚猛打猛冲的汉子,如今也能带着小队,在雪地里悄无声息地渗透、潜伏数个时辰,如同融入了雪原的幽灵。
就在特训接近尾声时,前出至黑瞎子沟附近监视日军伐木场重建情况的侦察小组,用新掌握的光讯技术发回了一条令人意外的消息:
“日军运输队抵达伐木场,卸下大量粮油、布匹、酒水……还有成箱的罐头和糖果,包装精美,不像军用配给,倒像是……年货?”
年关将近,日军在遭受袭击后,不但加强了戒备,还大规模运送年货到偏远的伐木场?
这反常的举动,立刻引起了杨帆的高度警觉。
这丰厚的“年货”背后,恐怕藏着比枪炮更危险的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