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站在洗手间的镜子前,仔细调整着嘴角的弧度。今天要出席国际心理学论坛,她选了最显专业的藏蓝色套装,珍珠耳钉的位置用游标卡尺量过,确保完全对称。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把控,是她维持表象的最后一层铠甲。
论坛开始前半小时,她提前到场检查ppt。当发现第二十七页有个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时,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这种小错误在旁人眼里或许微不足道,但对她而言,就像完美画卷上突然出现的墨点。
请帮我重新打印。她对工作人员说,声音平稳得听不出丝毫波动。但转身时,指甲已在掌心掐出深深的红痕。
报告进行得出奇顺利。周雨站在聚光灯下,语言流畅得像排练过千百遍。每个手势的幅度,每个停顿的节奏,都经过精心设计。台下不时传来赞许的低语,这些声音像细小的针尖,刺在她紧绷的神经上。
提问环节,一个年轻学者站起来:周教授,您提到情感解构可以消除心理创伤,但这是否在否定人性的完整性?
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周雨精心锁住的某个盒子。她感到一阵眩晕,灯光变得刺眼,台下的人群开始模糊。这是崩溃的前兆,她太熟悉了。
但就在这时,她看到了坐在第三排的林默。他微微侧头听着提问,眼神平静得像一汪深潭。当周雨与他对视的瞬间,那种熟悉的冷漠感像冰水般浇灭了即将燃起的恐慌。
很好的问题。周雨听到自己的声音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但情感解构不是否定,而是重组。就像修复古董时,需要先拆解才能更好地重建。
她继续作答,逻辑严密得像在组装精密仪器。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是林默那种置身事外的冷静,给了她继续表演的支点。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她想要成为的样子——永远理性,永远从容。
论坛结束后,周雨在走廊林默。他正与几位国外学者交谈,看到她时只是微微颔首,便继续刚才的话题。这种恰到好处的疏离,反而让周雨感到安心。
周教授今天的报告很精彩。林默在人群散去后终于对她说,语气像在评价一件展品。
谢谢。周雨微笑,感觉脸上的肌肉像石膏一样僵硬。她多想告诉他自己刚才差点失控,多想问他是否看穿了她的表演。但最终只是说:听说你下周有场重要的手术演示?
林默点头,看了眼手表:抱歉,我得去准备病例了。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周雨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慢慢滑坐到长椅。这次短暂的交流像一剂良药,暂时抚平了她内心的波澜。林默的冷漠不是拒绝,而是给她划定了安全距离——在这个距离内,她可以继续维持优雅的假象。
深夜回到公寓,周雨脱下套装,像蜕下一层皮。她站在黑暗的客厅中央,第一次允许自己露出疲惫的神情。但即使独自一人,她依然保持着挺直的姿态,仿佛林默那双冷静的眼睛仍在某处注视着她。
这种扭曲的依赖关系,成了她最新的镇静剂。每当快要失控时,只要想到林默那种不为所动的冷静,她就能重新戴上完美的面具。就像瘾君子需要定期注射,她需要定期见证他的冷漠,来确认自己尚未完全崩解。
窗外下起雨来,周雨轻轻数着雨滴敲打玻璃的节奏。这个夜晚,她依然优雅,依然完美。但镜子里的倒影中,已经出现了第一道细微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