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城头的守军,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中,紧张地注视着城外连绵的唐军营火。火光闪烁,如同嗜血猛兽的瞳孔,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他们知道唐军强大,却未曾想过会以如此骇人的速度兵临城下,更无法想象,即将降临的会是怎样的毁灭。
拂晓时分,天际刚泛起一丝鱼肚白。
唐军阵前,数十架被卸下油布的“惊雷弩”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那远超寻常弩炮的庞大身躯,紧绷的混合材料弓弦,以及架设在特制轨道上的、如同短矛般的巨型弩箭,在熹微的晨光中闪烁着冷硬的金属光泽。武研院的工匠们正在进行最后的检查和调试,动作精准而迅速,脸上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
侯君集在亲兵护卫下,立于一座临时垒起的高台上,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高昌西城那座最为高大坚固的墙楼。那里是守军指挥所在,打掉它,便能极大摧毁守军士气。
“目标,敌西城墙楼。距离,三百步。”观测手的声音冷静地报出参数。
雷老头亲自督阵,他粗糙的手掌抚过一架惊雷弩冰冷的基座,浑浊的老眼里爆发出锐利的光芒。“装填!”
沉重的弩箭被工匠用滑轮组吃力地推上轨道,扣入机括,发出令人牙酸的“咔哒”声。弓弦被数名壮汉用绞盘奋力拉开,绷紧至极限,蓄满了毁灭性的力量。
“预备——”
所有操作手凝神静气,手指搭在激发机关上。
侯君集深吸一口气,猛地挥下手臂:“放!”
嗡——嘭!
并非一声,而是一片沉闷如滚雷、又撕裂如布帛的奇异巨响!数十架惊雷弩同时激发,那声音汇合在一起,仿佛天穹真的劈下了一道惊雷,震得大地微微颤抖,连远在中军的战马都不安地嘶鸣起来。
高昌城头的守军只看见一片黑压压的阴影如同蝗群般急速掠来,速度快得超出了他们的反应极限!那根本不是他们认知中的箭矢,而是……一根根粗壮的死亡之矛!
轰!轰!轰!轰——!
密集而恐怖的撞击声、碎裂声几乎在同一时刻爆发!
首当其冲的西城墙楼,在被数支巨弩直接命中后,如同被巨锤砸中的积木,木制的楼体瞬间爆裂开来,砖石混合着木屑四处飞溅!城楼上正在指挥的将领、旗手、号兵,连同那面代表高昌王权的旗帜,在一声短促的惊呼和连绵的碎裂声中,化作齑粉!一段女墙被整个削飞,露出后面惊骇欲绝的守军士兵茫然的脸。
这仅仅是开始。
其他巨弩或狠狠凿入城墙墙体,深入尺余,箭尾兀自剧烈震颤;或越过城头,落入城内,将靠近城墙的民居、哨塔轰击得支离破碎!一支巨弩甚至巧合地命中了城门楼一侧悬挂战鼓的支架,粗大的木柱应声而断,沉重的战鼓翻滚着砸落城下,发出沉闷的最后一响。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高昌城头。
幸存的守军呆呆地看着瞬间被抹去一角的西城墙楼,看着城墙上那些触目惊心的巨大孔洞,看着城内升起的烟尘和隐约传来的哭喊。他们的耳朵还在嗡嗡作响,大脑一片空白。这是什么样的武器?这是人力所能及的吗?这简直是天罚!
恐惧,如同瘟疫般在守军心中疯狂蔓延。原本还算严整的防御阵型,瞬间崩溃。有人丢下武器,抱头鼠窜;有人瘫软在地,目光呆滞;还有人发疯似的向着城内跑去,口中发出无意义的嚎叫。
“大唐万胜!”
不知是哪个唐军士兵率先反应过来,发出了震天的欢呼。
紧接着,如同山呼海啸般的“万胜”之声,从唐军阵列中爆发出来,声浪直冲云霄,彻底压过了高昌城头的死寂与混乱!所有唐军将士,包括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都被这惊雷一击的恐怖威力所震撼,随即涌起的便是无与伦比的狂热与自豪!
侯君集强压下心中的激动,他知道,时机到了。
“传令!步兵攻城!云梯,冲车,跟上!”
“弓箭手,覆盖射击,压制残敌!”
战鼓擂响,号角长鸣。早已蓄势待发的唐军步兵,如同决堤的洪流,扛着云梯,推着冲车,向着已然士气崩溃的高昌城墙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总攻!
城墙上零星的抵抗,在唐军精准的箭雨和悍不畏死的登城锐士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惊雷弩不仅摧毁了物理上的防御,更彻底击垮了守军的意志。
不到一个时辰,高昌西城门被冲车撞开,唐军骑兵如同旋风般涌入城内。
王宫方向,燃起了熊熊大火。
高昌王麹文泰,据说在城破之际,于王宫内引火自焚,不愿受俘。他的王朝,与他妄图倚仗的沙漠天险、突厥援军一起,在这惊天动地的“惊雷”声中,灰飞烟灭。
半个月后,长安,吴王府。
李恪手中拿着侯君集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捷报,以及一份武研院随军工匠记录的、更为详尽的《惊雷弩高昌实战纪要》。
捷报上详细描述了攻城过程,尤其强调了惊雷弩首射便摧毁敌指挥节点、瞬间瓦解敌军斗志的决定性作用。侯君集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武研院,对吴王李恪的赞誉与感激。
而那份《纪要》,则冷静客观地记录了惊雷弩在沙漠环境下的运输、架设、射击精度、对不同目标的毁伤效果、以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例如部分绞盘在沙尘环境下出现卡滞、个别弩箭在极端受力下出现断裂等。
李恪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捷报的最后几句:“……此役,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亦仰仗吴王殿下所献之惊雷利器,乃能摧城拔寨,速定乾坤。西域诸国闻之,必然震怖,丝路再通,指日可待……”
他缓缓放下文书,走到窗前。庭院的积雪早已融化,枝头隐隐有了绿意。
高昌已下,西域门户洞开。武研院的军械,经历了血与火的检验,证明了其无与伦比的价值。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捷报传回,朝野欢庆,陛下的赏赐和赞誉必然会接踵而至。然而,荣耀的背后,是更加灼热的目光,是更深沉的忌惮。东宫那边,会是何种反应?那些原本就对武研院和格物司心存疑虑的保守势力,又会如何评说这“过于酷烈”的兵器?
他知道,自己站上了一个新的,也是更危险的风口浪尖。
“王德。”
“老奴在。”
“将这份《实战纪要》立刻送往武研院,命雷老与诸位大匠,依据其中所载问题,限期加以改进。告诉他们,功劳,本王记下了,但兵器之道,精益求精,容不得半分懈怠。”
“是,王爷。”
李恪转过身,目光再次落在那副西域舆图上。高昌的位置,已被朱笔划去。他的视线,越过已臣服的吐鲁番盆地,投向更遥远的西方——焉耆、龟兹、疏勒,乃至更西的粟特城邦,广袤的草原,以及那片高原……
“西域……”他低声自语,指尖在舆图上轻轻划过,“这才只是开始。”
惊雷已落,王城已破。
而属于他李恪的时代浪潮,正伴随着这声惊雷,奔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