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灰色的云沉沉压在屋顶,午后的风卷着雪粒呼啸而过,打在窗纸上“沙啦”作响。哑女正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映得她脸颊发红,灶上的铁锅冒着白汽,里面煮着的红薯发出甜糯的香气,混着柴火的烟味,在屋里漫开一片暖融融的气。
“这雪怕是要下一夜。”小虎推门进来,抖落一身雪沫子,把怀里裹着的油纸包放在桌上,“张婶给的糯米粉,说明儿冬至,咱包汤圆吃。”
哑女抬头看他,眼里亮了亮,伸手去解那油纸包。糯米粉细白如霜,她捻起一点凑到鼻尖闻,一股淡淡的米香钻进心里。小虎笑着拍掉她的手:“别馋,得先调馅。”他从怀里另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碾碎的花生和芝麻,“我捣了一下午,你尝尝够不够甜。”
哑女捏起一撮放进嘴里,眉梢立刻扬了起来——甜得正好,带着点焦香,是她爱吃的味道。她转身从柜里翻出红糖块,用刀切碎了往花生芝麻里拌,小虎则舀出糯米粉,加温水揉面团,两人围着面盆忙活,灶膛里的火“噼啪”跳着,把影子投在墙上,忽高忽低,像在跳舞。
雪越下越大,院门外的路已经被雪埋了半截。哑女往灶里添了根粗柴,火光猛地窜起来,照亮了墙上挂着的腊肉和干枣。她忽然想起什么,跑到檐下,把那串枣核风铃取下来,挂在屋里的房梁上。风从门缝钻进来,枣核碰撞着发出“叮咚”声,像在数着日子。
“包甜的还是咸的?”小虎揉着面团问。他知道哑女爱吃甜,却又怕她腻着。哑女比划着,左手比了个圆,右手捏了捏——要甜馅的,圆滚滚的那种。
小虎笑了,取过红糖馅开始包。哑女也学着他的样子,把面团搓圆、按扁,包进满满的馅料,可收口总捏不紧,糖馅从指缝漏出来,粘得满手都是。小虎见状,拉过她的手,手把手教她捏褶:“你看,这样转着圈捏,像给汤圆捏花边。”
他的掌心温热,覆在她的手上,哑女忽然觉得脸颊比灶火还烫,注意力全跑到他指尖的薄茧上了。直到小虎笑着说“你看你,汤圆都捏成小元宝了”,她才回过神,低头一看,手里的汤圆果然歪歪扭扭,却透着股憨气。
夜深时,汤圆下锅了,沸水“咕嘟咕嘟”地唱着,白胖的汤圆在锅里翻涌,像浮在水上的月亮。两人坐在灶前的小板凳上,捧着碗吃汤圆,窗外雪声簌簌,屋里甜香袅袅。
“等雪停了,咱去山里套野兔。”小虎咬着汤圆说,“听说雪后的野兔最肥,给你做红烧的。”
哑女点头,夹起一个汤圆递到他嘴边,眼里的笑意像化了的糖。小虎张口接住,热汤烫得他直呼气,却笑得眉眼弯弯。
房梁上的枣核风铃轻轻晃着,雪光映着窗纸,屋里的灯火暖得像团棉花。哑女看着碗里圆滚滚的汤圆,忽然觉得,这雪夜、这暖灶、这身边的人,就是年关最好的模样——不用多热闹,只要这样守着彼此,就比什么都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