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从张大海工装上提取到的死者毛发和纤维的检验,在正式立案复查后,进入了更为深入和精细的层面。
dNA检测再次毫无悬念地确认了毛发的生物来源——属于死者王某。这一点与原结论一致,无可辩驳。然而,技术团队并未止步于此。他们动用了更为尖端的微量物证分析设备——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这种技术能够在不破坏样本的前提下,对极其微量的物质进行“指纹式”的分子结构分析,灵敏度极高。
周婷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仪器,激光光束精准地聚焦在毛发根部那几乎看不见的残留物上。光谱信号被采集、放大、转化为复杂的图谱。经过与庞大的日用化学品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后,结果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检测结果出来了!”周婷拿着刚刚打印出的分析报告,语气中带着按捺不住的兴奋,快步走到陆野面前,“野哥,重大发现!毛发根部检测到的护发素残留成分,其具体的硅油聚合物结构、乳化剂配方体系以及特征性香精分子的光谱信号,与死者王某生前住所搜查记录中发现的品牌A护发素,存在显着差异,完全不同!”
她指着报告上的对比图谱,继续解释道:“但是,这套残留物的化学‘指纹’,却与我们数据库里存档的另一个品牌b,在十年前流行的一款老旧配方产品,高度吻合!”
“品牌b?”陆野眼神一凛,立刻捕捉到了这个关键信息,“立刻查!这个品牌b,在十年前的主要市场定位、消费群体是什么?销售渠道有哪些?”
指令下达,信息检索迅速展开。很快,反馈回来了:品牌b在十年前,属于一款主打性价比的中低端洗发护发产品,其广告宣传和市场定位,主要面向男性消费者,尤其是在工厂、建筑工地等从事体力劳动的男性群体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用户粘性。而其配方,也在数年前因为成分更新而停产了。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死者王某生前使用的品牌A,则是一款明显偏向女性市场、注重柔顺光泽、价格也相对更高的产品。
这个发现的意义极其重大!
它强烈地暗示着,粘附在张大海那件工装上的这根死者毛发,其脱落和附着的环境,可能并非原案认定的“在日常工作接触中自然脱落”。这根毛发,更可能是在一个使用品牌b护发素的人(极有可能是男性)身上脱落后,再通过某种接触转移到了张大海的工装上!
另一种可能性是,这根毛发根本就是在另一个存在品牌b护发素使用者的环境下(而非张大海与王某日常共处的车间),直接粘附到工装上的!
无论哪种情况,这一发现都极大地削弱了原案中“工装上发现死者毛发”这一证据与“张大海亲手杀人”行为之间的直接、必然联系。它引入了一个合理的怀疑:这根毛发完全可能是在与谋杀无关的情境下,通过第三方或间接接触转移到工装上的。这使得原起诉和判决所依赖的物证链条,出现了又一个致命的松动环节。
真相的拼图,正在被一丝不苟地、科学地重新拼接,而每一块新发现的碎片,都隐隐指向了与十年前截然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