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的出现,让案件呈现出复杂的双线交织状态。落网的刘明沉默不语,新锁定的张海嫌疑重大但证据链尚不完整。专案组需要同时在这两条线上发力。
对张海的秘密监控立即启动。侦查员发现,张海确实行踪诡秘,经常昼伏夜出,其使用的正是一辆银灰色的五菱宏光面包车,车牌经常更换,但车辆特征(如前保险杠划痕、轮毂盖缺失)与之前追踪的“幽灵车”完全吻合!
在一次张海下车购买食物的短暂机会,化装成路人的侦查员近距离确认,其右手腕上,确实有一道长约五厘米的、扭曲的深色疤痕!像是旧伤,又或者是…某种粗糙的纹身覆盖?
车辆、手腕特征全部对上了!
与此同时,对张海背景的深入调查也有收获。他当年在医院担任救护车司机期间,因为工作需要,确实接触并简单学习过一些急救器械的使用,包括电动吸引器、氧气瓶开关等,甚至旁观过一些紧急处理。更重要的是,有同事回忆,张海对被开除一事一直耿耿于怀,曾酒后扬言“那些不把命当命的人,都该死”,情绪非常偏激。
另一条线,对刘明的审讯和心理评估也在继续。心理专家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沟通技巧,试图绕过其心理防御。在长时间的、看似漫无目的的交谈中,刘明偶尔会无意识地重复几个词:“…老师…命令…干净…”
老师?命令?
这似乎暗示,刘明背后有人指使!
技术人员也对刘明和张海的社会关系进行了交叉比对。虽然两人没有直接的通讯记录或明面往来,但调查发现,张海在被医院开除后,曾在一个劳务市场混迹,而刘明的便利店,正是那个劳务市场附近许多打零工者购买日常用品和接收招工信息的地点之一!两人存在间接的交集空间!
“很可能,张海就是利用劳务市场或者刘明的便利店作为平台,物色并接触了刘明!”周婷分析道,“张海利用刘明性格的缺陷(可能也存在一定的精神问题),以某种方式(可能是金钱,也可能是精神控制)将其发展成为自己的帮手,负责发送诱饵信息,甚至协助处理一些次要环节?而核心的杀人、分尸、抛尸,则由张海亲自完成?”
这个推断合情合理。张海具备动机、能力、交通工具和反侦察意识,而刘明则提供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据点(便利店仓库)和一层掩护。
“申请对张海的住所和车辆进行秘密搜查!寻找直接证据!”陆野向指挥部请示。现在已经有充分理由怀疑张海与多起命案有关,必须尽快拿到铁证,防止其销毁证据或潜逃。
指挥部经过紧急研判,批准了对张海住所和车辆的搜查申请,但要求必须在绝对保密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避免打草惊蛇。
一张针对真正“解剖者”张海的网,已经悄然张开。与抓捕刘明时不同,这次他们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冷静、狡猾且可能极度危险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