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展结束后,社团活动室的门槛差点被踏破。每天都有其他班级的同学跑来,趴在展示柜前看“山海手作集”的照片,叽叽喳喳问:“什么时候能学绣玉兰呀?”“我能捏一个小陶土树苗吗?”连隔壁中学的老师都特意来拜访,想邀请社团去给中学生做老手艺分享。
梅韵涵干脆在社团门口贴了张“小匠人招募令”,没想到第一天就收到了三十多份申请。宝宝自告奋勇当“面试官”,坐在绣架前,像模像样地问来报名的同学:“你知道绣线要怎么穿针吗?”“揉陶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呀?”虽然她自己也答不全,但认真的模样逗得大家直笑。
龙震霆提议办一场“老手艺体验日”,让想加入的同学先感受做手作的乐趣。体验日那天,活动室被分成了“绣品区”和“陶艺区”。宝宝带着几个老社员,在绣品区教大家绣最简单的茉莉花瓣,她把林阿婆教的“轻捏针、慢走线”口诀教给大家,连平时调皮的男生都坐得笔直,指尖捏着毛线,生怕扎错地方。
“姐姐,这个线总打结怎么办呀?”一个扎双马尾的小女孩举着毛线问。宝宝蹲下来,握着她的手,一点点把线理顺:“别着急,林阿婆说过,线打结就像遇到困难,慢慢理就好啦。”小女孩跟着学,没过多久,白布上就出现了一朵歪歪的小茉莉,她举着绣品蹦起来:“我会做老手艺啦!我要当小传承人!”
陶艺区更热闹。乐乐带着大家在院子里揉陶土,陈师傅特意发来视频,教大家做“迷你玉兰花盆”。“先把陶土揉成球,再用大拇指按个坑,慢慢往外捏……”乐乐跟着视频里的步骤,手把手教身边的同学。有个小男孩把陶土捏成了“四不像”,沮丧地想扔掉,乐乐急忙拦住他:“别扔!陈师傅说,每个陶土都有自己的样子,你看这个,多像大山里的小土坡呀!”小男孩眼睛一亮,在“小土坡”上刻了棵小树苗,瞬间成了最特别的作品。
体验日快结束时,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摆在院子里,像开了个小小的展览。有绣着歪扭花朵的手帕,有捏成各种形状的陶土块,还有的用彩纸剪了玉兰和茉莉,贴在作品上。梅韵涵看着这些充满童趣的手作,突然想起林阿婆说的话:“老手艺不需要多完美,只要有心意,就是最好的传承。”
这天晚上,社团收到了一个特别的包裹——是大山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寄来的。里面除了他们新做的手作,还有一张合影:孩子们站在教室前,手里举着“我们都是小匠人”的牌子,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李老师在信里说,自从文创展的消息传到大山,越来越多的孩子想学习老手艺,他们还在教室里办了个“小手艺角”,每天放学后都有人去做手作。
宝宝把合影贴在活动室的墙上,旁边写上“我们的小传承人”。她看着照片里的小花和小虎,突然有了个主意:“梅老师,咱们能不能办个‘三地手作节’呀?让校园、江南、大山的小传承人一起做手作,一起分享故事!”
梅韵涵眼睛一亮,立刻联系林阿婆和陈师傅。林阿婆在电话里笑得格外开心:“好啊!我这就把工坊收拾出来,到时候咱们视频连线,一起教孩子们做‘团圆手作’!”陈师傅也说,要烧一批新的陶土坯,寄给三地的孩子,让大家一起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心愿。
接下来的日子,社团里忙着筹备“三地手作节”。宝宝和小雅一起设计了手作节的logo,是一朵由毛线、陶土和彩纸组成的玉兰花,代表三地的手作;乐乐则和陶艺组的同学一起,把陈师傅寄来的陶土坯分成小块,每个小块上都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把你的心愿刻在这里”。
手作节那天,活动室里架起了三个摄像头,分别连着江南工坊和大山希望小学。屏幕里,林阿婆穿着蓝布衫,手里拿着绣线;大山的孩子们围在镜头前,手里举着陶土;屏幕外,校园的孩子们坐得整整齐齐,眼里满是期待。
“现在,咱们一起做‘心愿手作’!”梅韵涵笑着说。绣品区的孩子们跟着林阿婆学绣心愿,宝宝在布上绣了“希望玉兰开遍每个地方”,大山的小花则绣了“希望和宝宝姐姐一起学绣线”;陶艺区的孩子们在陶土坯上刻心愿,乐乐刻了“希望和陈师傅一起烧窑”,小虎则刻了“希望大山里的玉兰快点长大”。
手作节快结束时,三地的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对着镜头齐声喊:“老手艺,永传承!”声音透过屏幕,飘向江南,飘向大山,飘进每个人的心里。梅韵涵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老手艺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牵挂,一份份的心意,像星星一样,照亮了更多孩子的路。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活动室的墙上,合影里孩子们的笑容格外灿烂。宝宝看着屏幕里的林阿婆和大山的小伙伴,手里攥着刚绣好的心愿布片,心里想着:“以后,会有更多的小传承人,一起把老手艺传下去,让玉兰花开遍更多地方,让心意传到更远的地方。”她知道,这只是老手艺新旅程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他们用针脚和陶土,一点点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