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骧心中悲戚,他知道自己死定了,听了朱元璋的命令,那太子报复起来朱元璋也肯定会为了缓和父子二人的关系而放弃他。
听了朱标的话,那今天就是他的死期,抗旨不尊,依附东宫都能让他死上七八回,思来想去,他决定赌朱标的仁善之心。
不处置袁凯,他当场就会被斩首,那不如先处置袁凯还能活,就算朱标日后报复自己,那起码还能多活一段时间,而且太子仁善,最多就处理自己,定不会祸及家人,朱元璋就不一定了。
想到此处,毛骧便不再犹豫,招呼了身后的二人就拖着袁凯往外走。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
“宋国公冯胜,长兴侯耿炳文何在!”
“臣在!”
“你二人为我东宫左右卫率统领,现奸臣毛骧意图陷父皇于不义,我以监国太子身份命你二人拿下毛骧,听候发落!”
二人互相对视一眼内心也十分迟疑,如果朱标让自己收拾毛骧,他肯定二话不说就干了,但现在朱标真正的目的可不是处理毛骧,是让他们站队。
“够了!全都给我站回去!”
朱元璋暴怒起身,朱标把这二人牵扯进来,他不能再让事情发展下去了,人他可以后面找个理由给处理了,一旦此事牵扯过多的人进来,那谁都下不来台。
“看来父皇是打算认错了?”
“哼!退朝!”
朱元璋没有理会朱标,而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选择,想让自己朝臣子认错,除非自己死了!
洪武朝的政治氛围就是如此,他需要的大臣,是绝对服从的走狗,在郭子兴的教导下,朱元璋此人被教导的极其敏感多疑,卑贱的出身让他极为看重自己的脸面。
这不能全赖朱元璋和郭子兴,他在濠州参军和元军作战的时候,那身边的队友都是什么人,赵均用,彭大,郭子兴,孙德涯这帮人,哪个是好相处的,朱元璋不多疑不敏感,早死八百回了。
如果朱标私下里和他说,朱元璋会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太子处事得当,勇于任事的表现,他也许一高兴,就赏赐袁凯让他升个官,朱元璋将这种道歉方式称为恩赐,他一直都是用恩赐代替道歉。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走了,这场大戏看似是朱元璋落荒而逃,实则是朱元璋给了朱标最后的脸面,如果他愿意,今天的袁凯必死无疑,谁都拦不住他!
总结来说,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郭岳复盘以后发现,工具人毛骧注定是第一个被碾碎的,陷入帝储之争,他没有任何生路,是必然的牺牲品。
朱元璋要杀的袁凯,最终也难以逃脱,区别只在于是当场死亡,还是给他点时间安排身后事,最后朱元璋给他安个罪名给弄死。
而唯一的变量太子朱标,他不会有实质性的灾难,朱元璋对朱标的爱护是超越一般君臣父子之情的,朱标的劝谏行为本身被视为储君的职责,而非臣子的忤逆,他最多承受父亲的怒火和一顿训斥,但地位依旧稳如泰山。
综上所述,朱元璋还是赢了,而且是毫无争议的赢了,也许朱元璋唯一输了的,就是太子朱标对他的父子之情,不过他觉得无所谓,自己的位子早晚都是朱标的,自己的所为所为,朱元璋认为朱标早晚会懂。
那朱标在这场斗争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郭岳内心觉得自己还是小看了朱标。
朱标在出来替袁凯说话的时候,就是打着用袁凯的性命来给自己立威!
身为太子,一国储君,他难道不知道自己父亲的性格吗?如果他不出来,袁凯挨了五十廷杖后也许还能活,但只要他开口,袁凯就必死无疑,这一点朱标肯定清楚,但他还是开口了。
而毛骧也被朱标直接害死了,朱元璋下令让毛骧处置袁凯,他阻止毛骧,用毛骧的家人性名威胁毛骧,使毛骧迟疑!
就是这个迟疑!害死了毛骧!对朱元璋来说,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的不忠诚!毛骧事后一定会被朱元璋找个理由给处死,而且还是最先给弄死,谁叫他是朱元璋的身边人。
而朱标这么做的理由就是向外头释放一个信号,下一个顶替毛骧位置的人给我悠着点,不然下次就该轮到你了!
上述都只不过是内在的表现和后果,朱标真正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开口是替袁凯求情的!
他谏言朱元璋有理有据,是大明储君的本分,他顶撞朱元璋在别人看来依旧仁善仁德,甚至不惜顶撞朱元璋,那帮子儒生知道后又岂会不拜服。
风雨过后,他依旧是大明那个怀有仁善之心的太子爷,没人会把袁凯和毛骧的死怪罪在他头上,大家私底下依旧会在心里骂着老朱是无道昏君,称赞太子仁善。
马照跑,舞照跳,太阳依旧照常升起,太明百姓仍然安享太平!
下了朝后的应天府突然就热闹了起来,尤其是应天府的各个城门口,出城的人明显比昨日多了很多。
这帮人大多是身形健壮的汉子,胯下骑着高头大马,他们十多人结伴,轻装简行,一旦有人靠近就会被呵斥一声。
如他们这般的人不知凡几,他们都打着探亲的名头出了应天,一路上风驰电掣的急行,好似不知疲惫一般。
太子朱标于今日早朝之言行太过骇人听闻,这么重要的事今早知道的文武官员肯定会有所动作,他们肯定要通知在外当官的亲属,好让他们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这还是朝会刚过,有很多勋贵人家的当家人都还在外领军,等到过几天今日朝堂的事传来了,那城门口还会更加热闹。
最先得到消息的,正是楚王朱桢,事发时王德就在殿外候着,下了朝后他第一时间就派了两波人出去,一波直接奔着云南而去,一波奔往武昌。
第二波的人虽然是去的武昌,但他人不傻,和藩王私通密信可是重罪,所以他派出去的人都是口述,不留笔墨。
等到了武昌之后,会有人找到家里在武昌开店的管事的,再经过口述之后,管事的自然会以生意为理由去楚王府,最终把话传到楚王和楚王妃的耳朵里。
这种传话方式是最稳妥最安全的方式,哪怕他派出去的人被截了,但因为知道事情的只有一人,还有其余十个不知情的人跟在身边,只要事情暴露,另外十人第一时间就会把传递消息的人给杀了,如此才可保证事不外泄。
虽然听起来很无情,但这就是勋贵人家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