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为楚凡的忻州之行,添上这最后一片温柔而私人的印记。
在忻州的最后一个上午,一种奇异的圆满感充盈在楚凡心间。他不再去寻找什么,只是让自己的感官,最后一次沉浸在这片土地的日常氛围里。
11. 早市的最后巡游
他再次走入那个熟悉的早市,这一次,他更像一个熟客。卖豆制品的阿姨认得他,多给了他一块卤豆干;卖水果的大爷硬往他手里塞了个沙果,用浓重的方言说:“尝尝,甜哩!”
他买了一个刚出炉的“砍三刀”,边走边吃,那香甜的味道混合着市井的喧嚣,成了他对忻州最富生命力的记忆。
12. 文庙的意外发现
信步之间,他走进了忻州文庙。与佛寺的香火和关隘的肃杀不同,这里弥漫着一种儒家的沉静与书卷气。古柏参天,棂星门巍然,他在空无一人的大成殿前静静站立了片刻。
管理文庙的一位老先生看他气质不同,主动与他攀谈,自豪地讲述了元好问等忻州籍文化名人的故事。“人们总提五台雁门,却常忘了咱忻州也是文脉绵长之地。这文庙,就是咱的根,是礼义廉耻的所在。”
13. 与“北路梆子”的二次相遇
下午,他鬼使神差地又走到了那家茶楼。今天唱的是一出忠烈戏,那高亢悲凉的唱腔再次击中了他。这一次,他不再只是感觉震撼,而是能稍稍品味出那腔调里蕴含的,属于这片土地的坚韧与慨叹。
散场后,他与一位老票友聊起来,对方说:“这梆子腔,就是在咱这地方练出来的。没有雁门关的风,喝不上滹沱河的水,就唱不出这个味儿!”
14. 滹沱河边的告别
傍晚,他独自来到滹沱河边。夕阳将河水染成金色,水流平缓。他从背包里拿出那个代县面塑的小狮子,在手中端详良久,然后俯身,轻轻将它放入河中。
看着那小小的、承载着民间巧思与祝福的面塑被水流温柔地托着,缓缓漂向远方,他觉得这是一种最恰当的告别——将一份凝固的美好,还给流淌的时间与生命。
15. 回望:锁钥之心
背上行囊,走向车站。忻州古城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温厚。他最后回望一眼,将所有的印象压缩成一个瞬间:
五台山的云雾,雁门关的烈风,文庙的古柏,茶楼的梆子,早市的炊烟,河边的窑洞,农家的饭香,以及面塑狮子在河水中远去的影子……所有这些硬的、软的、神圣的、世俗的、历史的、当下的意象,最终都沉淀下来,化为一种名为“忻州”的独特感受,沉甸甸地装在了心里。
对楚凡而言,忻州不再只是地理课本上的“晋北锁钥”。
· 它是一声高亢悲凉的北路梆子,是灵魂的呐喊与叹息。
· 它是一碗金黄酥甜的“砍三刀”,是朴实生活的真切滋味。
· 它是一尊精巧传神的面塑,是民间智慧的生动绽放。
· 它是一段关于“走西口”的模糊记忆,是深植于血脉的迁徙与奋斗。
· 它更是一颗包容万象的“心”,既能承载佛国的超脱,也能安放边关的豪情,更能浸润于市井的烟火与文脉的书香。
他带走的,不是香火,不是砖石,而是一块苦荞茶饼,和满心被洗涤、被拓宽的感触。列车启动,载着他北上。山西的旅程即将抵达终点,但忻州注入他灵魂的那份复杂与深厚,将如同那晚的月光,长久地照亮他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