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蛮在黄龙府兵败后,残部完颜晟、完颜宗翰携重要筹码——方炎之父方杰,退守漠南定真府,妄图凭人质负隅顽抗。
方炎救父心切,亲率五万精锐疾驰北进,兵临城下。金蛮拒降,宋军以“泰山”坦克为先锋,“撼山炮”猛轰城墙,迅速破城。激战中,完颜宗翰毙命。
方炎则亲率百家修士组成的尖刀小队,直扑囚禁之地。儒家正气破邪法,墨家机关开锁链,终在府邸深处救出饱受折磨的方杰。父子重逢,恍如隔世。完颜晟被生擒。
金国最后据点易主,残余势力烟消云散。方炎携父凯旋,北境最大边患彻底铲除。救回至亲,了却方炎最大心结,使其能更专注于整合内部、发展科技,谋划华夏新帝国的宏图。
至此,大宋北境,曾经的辽、金两大强敌已烟消云散,只剩下更北方、尚未完全统一的蒙古诸部。然而,此时的蒙古,在方炎这头已然成形的巨龙面前,已不足为虑,更像是等待整合的边陲之地。
燕京城,已正式更名为“北京”,成为方炎统治下北疆乃至未来帝国的新政治、经济、科技中心。站在新落成的、融合了古典结构与新式材料的“华夏殿”高台之上,方炎俯瞰着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心中并无多少胜利后的懈怠,反而充满了对未来的规划与紧迫感。
“漠北残敌,不足为虑。当务之急,乃是彻底整合燕云、关东之地,将工业革命推向更深层次,实现科技的全面跃迁,奠定万世之基业!”方炎目光深邃,对身边的炼魂分身及核心幕僚说道。
一场比军事征服更加深刻、更加波澜壮阔的科技与社会大变革,在方炎的意志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了整个控制区。
大宋北疆第三次工业革命稳步推进中。
电力时代的全面降临,在蒸汽机技术成熟的基础上,方炎指引墨家学者,攻克了交流发电机与高压输电技术。大型水电站开始在黄河等河流上兴建,火力发电厂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稳定的电力如同血液,被输送到城市、工厂、乃至开始向乡村延伸。电灯彻底取代了油灯蜡烛,夜晚的北京城亮如白昼。
计算机的诞生这是划时代的突破!基于方炎提供的二进制、逻辑门等核心概念,天工学院的天才们利用真空电子管(技术瓶颈在材料学突破后得以解决),成功制造出了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炎黄一号”!这台占地数百平方米的庞然大物,计算速度却远超万人团队,首先被用于弹道计算、密码破译、人口统计和大型工程设计,带来了效率的质的飞跃。虽然距离个人电脑还很遥远,但智慧的“大脑”已然开始运转。
电力的普及催生了民生科技的爆炸。
洗衣机,利用电动机带动滚筒旋转,大大解放了妇女的双手。
冰箱,基于压缩制冷循环,食物保鲜时间大幅延长,减少了浪费和疾病。
空调,改善了夏季工作和生活环境。
电视机,虽然还是笨重的电子管电视,信号覆盖范围有限,但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无线影像传输,用于新闻播报和政府公告,成为了宣传和教育的有力工具。
电影放映机也开始出现,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
这些产品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生活质量,使得“大宋北境”的优越性和吸引力空前增强,南方百姓北迁者络绎不绝。
军事科技也有了颠覆性突破。
在方炎的优先支持下,军事科技树以惊人的速度被点亮。
雷达系统, 基于电磁波原理的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和炮瞄雷达被研发出来,部署在边境和海岸线。这意味着敌军的空中和海上动向几乎被单向透明化,传统偷袭战术彻底失效。
“东风-I型”地对地弹道导弹,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携带高爆弹头,射程可达数百公里,精度虽有待提高,但战略威慑力极其恐怖。
“枭龙-I型”螺旋桨战斗机,金属机身,装备机枪和小型航弹,速度远超任何鸟类和飞行法术,彻底掌控了天空。
“鲲鹏-I型”运输机,实现了兵力和物资的快速投送。
“泰山-II型”主战坦克,取代了早期的“巨神兵”,拥有更厚的倾斜装甲、更强大的柴油发动机、更长身管的坦克炮,成为地面突击的无敌铁拳。
“镇远级”驱逐舰,钢铁舰体,蒸汽轮机驱动,装备舰炮、鱼雷,初步具备了现代海军雏形,开始巡逻大宋海域,保障海疆安全。
这支用第四次工业革命成果武装起来的军队,其战斗力与黄龙府时期相比,已有天壤之别。漠北的金国残部,甚至尚未统一的蒙古,在这股力量面前,如同原始人面对天兵天将。
在科技狂飙突进的同时,政治整合与社会建设亦未停步。
行政改革彻底废除旧的路、州、府、县制度,推行行省、市、县三级行政体系,官员考核任用唯才是举,大量接受新学教育的青年走上岗位。
经济统一发行新币“华夏元”,建立中央银行,统一度量衡。修建全国性的铁路网和公路网(柏油路面),促进商品流通。关东(东北)的黑土地被大规模开垦,成为新的粮仓和重工业基地。
文化教育上“百家学院”和义务教育体系全面铺开,《新学十三经》成为标准教材。报纸、广播(有线广播系统)开始普及,统一思想,传播新知。
方炎并未立刻派大军征讨漠北,而是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一方面,通过贸易(用工业品换取皮毛、牲畜)和经济渗透影响蒙古诸部;另一方面,派遣小股特种部队(装备最新单兵装备)和侦察机不断展示肌肉,进行威慑。同时,暗中扶持蛮族部落政权,挑起蛮族各部落间内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