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罢)pi,疲沓,无能。与“贤”相对。《荀子·王霸》:“无国而不有贤士,无国而不有罢士。”(无国:没有一个国家。)
我们来详细解读《荀子·王霸》中的这句名言。
一、 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摘选:
《荀子·王霸》:“无国而不有治法,无国而不有乱法。无国而不有贤士,无国而不有罢士。无国而不有愿民,无国而不有悍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两者并行而国在,上偏而国安,下偏而国危;上一而王,下一而亡。”
注释:
· 无国: 没有一个国家。
· 贤士: 德才兼备的士人、贤能之人。
· 罢士: “罢”通“疲”,音pi,指疲沓、无能、品德有亏的士人。
· 愿民: 朴实、恭顺的百姓。
· 悍民: 凶暴、蛮横的百姓。
· 治法\/乱法: 使国家安定的法度 \/ 使国家混乱的法度。
· 美俗\/恶俗: 良好的风俗 \/ 恶劣的风俗。
· 两者: 指上文“治法与乱法”、“贤士与罢士”等对立的两方面。
· 上偏\/下偏: 偏重于前者(治法、贤士等) \/ 偏重于后者(乱法、罢士等)。
· 上一\/下一: 完全致力于前者 \/ 完全沉溺于后者。
翻译:
没有一个国家不存在使国家安定的法度,也没有一个国家不存在使国家混乱的法度。没有一个国家没有德才兼备的贤士,也没有一个国家没有无德无才的罢士。没有一个国家没有朴实善良的百姓,也没有一个国家没有凶暴蛮横的百姓。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良好的风俗,也没有一个国家没有恶劣的风俗。
这两种对立的情况是同时并存,国家才能勉强维持;如果倾向于前者(任用贤士、推行治法),国家就安定;如果倾向于后者(任用罢士、纵容乱法),国家就危险;如果完全致力于前者,就能称王天下;如果完全沉溺于后者,就会招致亡国。
二、 典故背景
这段话出自《荀子·王霸》篇。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他周游列国,深刻观察了各国的政治生态。
·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为求生存和发展,纷纷招揽人才,变法图强。士人阶层(知识分子和有能力的人)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游走于各国,寻求实现抱负的机会。因此,如何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成为君主“王霸天下”的核心课题。
· 荀子的思想核心: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需要后天的礼法来教化和约束。因此,他特别强调君主(领导者)的作用。君主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荀子·性恶》)。在《王霸》篇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君主如何通过建立正确的法度、任用合适的人才来实现霸业和王道。
三、 寓意
荀子这段话的核心寓意在于:
1. 矛盾的普遍性: 任何组织(国家、团体、公司)内部都天然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贤与不肖、治与乱、美与恶)。这是一种客观现实,无法完全消除。
2. 领导者的核心职责: 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其关键作用不在于幻想创造一个纯粹由“贤士”和“美俗”构成的理想国,而在于如何在这并存的矛盾双方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管理。
3. 选择决定成败: 国家的安危存亡,不取决于是否存在“罢士”和“乱法”,而完全取决于君主(领导者)的导向。亲近贤士、推行治法,则国兴;亲近罢士、纵容乱法,则国亡。这强调了领导者的决策和用人导向是组织命运的“方向盘”。
简单来说,荀子告诉我们: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问题,而在于你如何对待问题。
四、 结合现实论述
荀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个人成长,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在国家治理层面:
· 现实: 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勤政爱民的官员(贤士)和贪污腐败的分子(罢士);都有遵纪守法的公民(愿民)和违法犯罪之徒(悍民);都有良好的社会风尚(美俗)和不良的社会现象(恶俗)。
· 启示: 政府的核心任务不是否认这些负面现象的存在,而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治法),确保:
· 选拔机制: 能够将“贤士”选拔到关键岗位,并让“罢士”无法得势。
· 法治环境: 能够激励和保护“愿民”,惩治和转化“悍民”。
· 文化导向: 能够弘扬“美俗”,抑制“恶俗”。
· 例如,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和法治建设,正是对“罢士”和“乱法”的强力纠偏,旨在营造一个“上偏而国安”的政治生态。
2. 在企业管理层面:
· 现实: 任何一家公司都同时拥有积极能干、有责任心的员工(贤士),也可能存在消极怠工、传播负能量的员工(罢士);有推动公司发展的正确流程(治法),也可能存在阻碍效率的官僚作风(乱法)。
· 启示: 企业领导者和hR部门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必须:
· 建立公正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立治法): 奖励贡献者,淘汰落后者,让“贤士”得到重用和回报。
· 塑造积极的企业文化(美俗): 明确公司的价值观,抵制办公室政治、推诿塞责等“恶俗”。
· 领导者以身作则: 如果领导者亲小人(罢士)、远贤臣(贤士),听信谗言(乱法),那么再好的公司也会走向衰落。反之,若能亲贤远佞,则企业能基业长青。
3. 在个人成长层面:
· 现实: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和生活中,也存在着“贤士”(勤奋、自律、积极的想法)和“罢士”(懒惰、放纵、消极的念头);有帮助我们成功的“好习惯”(治法)和阻碍我们进步的“坏习惯”(乱法)。
· 启示: 个人就是自己内心的“君主”。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每天的选择:
· 是选择听从内心“贤士”的声音去读书学习,还是屈服于“罢士”的诱惑去沉迷娱乐?
· 是坚持锻炼身体的“治法”,还是延续熬夜暴食的“乱法”?
· 个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在内心进行“上偏”(偏向积极因素)和“下偏”(偏向消极因素)斗争的过程。自律,就是做自己内心的“明君”。
结论:
荀子“无国而不有贤士,无国而不有罢士”的论断,穿越两千余年,依然振聋发聩。它打破了我们对“完美环境”的幻想,将责任清晰地置于领导者(以及我们自身)的肩上。它提醒我们,世界的复杂性是常态,而我们的智慧和选择,正是在这种复杂性中定义自身命运的关键。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冷静地面对问题,更坚定地去选择和支持那些“治法”与“贤士”,从而引导组织乃至个人,走向“上一而王”的光明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