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覇)bà,称霸。诸葛亮《草庐对》:“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注意】在古代,“霸”没有蛮横不讲理的意义。
我们来详细解读诸葛亮《草庐对》(又称《隆中对》)中“诚如是,则霸业可成”这一典故。
一、故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节选):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注释:
· 已来:以来。
· 跨州连郡者:占据几个州郡的军阀。
· 挟天子而令诸侯:控制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各地诸侯。
· 争锋:争强争胜。
·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百姓归附。
· 用武之国: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 帝室之胄:皇族的后代(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 岩阻:险要的关隘。
· 内修政理:对内整顿政治。
· 箪食壶浆:用篮子盛着饭,用壶盛着浆(饮品)。形容百姓踊跃犒劳军队。
· 霸业:在这里指称霸天下的功业,即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伟业。
现代翻译: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天下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望低微,兵力也少,但是他最终却能打败袁绍,由弱变强,这不仅是因为天时有利,也是在于人的谋略。如今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着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直接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经了三代,地势险要,民心归附,又有贤能之士为他效力,对于他,只能作为外援而不可以图谋夺取。荆州北面依据汉水、沔水,南面可以直达南海,东面连接吴郡、会稽,西面通向巴郡、蜀郡,这是一个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但是它的主人刘表却守不住,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您的,将军您可有这个意思吗?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饶的天然宝库,汉高祖刘邦就是凭借这里成就了帝业。如今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威胁着他,虽然百姓富裕,地方富足,但他却不知体恤爱惜,有智慧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明君。将军您既然是汉室皇族的后代,信义闻名于天下,又能够广纳英雄,求贤若渴,如果能够同时占据荆州和益州,守住那些险要的关隘,西面与各戎族和好,南面安抚夷族和越族,对外与孙权缔结盟好,对内修明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的宛城、洛阳一带进军,将军您则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到时候,老百姓谁能不箪食壶浆地前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么称霸天下、复兴汉室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二、典故背景
1.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北方,孙权继承父兄基业稳固江东,而刘备虽有关羽、张飞等万人敌的猛将,却屡战屡败,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前途迷茫。
2. 人物背景:刘备当时依附于荆州刘表,深感自己抱负难以施展,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拜访隐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寻求天下大计。
3. 对话性质:《草庐对》是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做的顶级战略规划。它清晰地分析了天下大势,确定了战略目标(兴复汉室),指出了主要敌人(曹操),团结了可争取的力量(孙权),规划了战略步骤(取荆益、固根基、待时机、图北伐),并预见了战略前景。这是一次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着名战略构想。
三、寓意与内涵
1. “霸业”的真谛:正如用户强调,此处的“霸”并非蛮横无理,而是以实力和德政为基础,实现统一和秩序重建的宏伟功业。它与齐桓公、晋文公的“尊王攘夷”之霸业一脉相承,核心目标是“兴复汉室”,具有政治合法性和道义正当性。
2. 战略规划的重要性:《草庐对》的核心寓意是远见和规划是成功的基石。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不能盲目行动,必须审时度势,明确目标、敌人、朋友和路径。
3. 实事求是的精神:诸葛亮的分析完全基于客观现实。他承认曹操的强大(“不可与争锋”),看到孙权的稳固(“不可图”),精准地找到了刘备集团唯一可能的发展空间(荆、益二州)。这是一种基于现实条件的务实主义。
4. “人谋”胜于“天时”:诸葛亮开篇就点出曹操成功的关键“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智慧和谋略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结合现实论述
《草庐对》的智慧在当今个人发展、企业管理乃至国家竞争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 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启示:
· 自我认知与定位(“帝室之胄”的转化):如同诸葛亮点出刘备“帝室之胄”的身份优势,个人需要清晰认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专业背景和独特价值。
· 环境分析(“天下大势”):需要分析行业趋势、市场格局(谁是“曹操”、“孙权”)、潜在的机会与风险(哪里是“荆州”、“益州”)。
· 制定个人战略规划:设定长期目标(“霸业”),规划实现路径(先积累经验、再寻求突破),并保持灵活性以应对“天下有变”(行业变革或机遇)。
2. 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 经典的Swot分析:《草庐对》是一次完美的古代Swot分析。S(优势):品牌(汉室正统)、人才(关张及后来的诸葛);w(劣势):无根据地、实力弱小;o(机会):荆、益二州之主无能;t(威胁):强大的曹操、稳固的孙权。
· 资源整合与联盟:“外结好孙权”体现了战略联盟的重要性。企业需要清楚谁是对手,谁是可以合作的伙伴,通过合作弥补自身短板,共同应对强大竞争者。
· 差异化竞争与蓝海战略:在曹操和孙权两大巨头已垄断主要市场的情况下,诸葛亮为刘备找到了一个被忽视但极具潜力的“蓝海市场”——荆益二州。这启示企业,在红海中厮杀不如开辟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3. 对国家发展的启示:
· 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清晰的战略定位,处理好与主要大国(“曹操”)、周边国家(“孙权”)的关系,找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跨有荆益,内修政理”),并耐心等待和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机遇(“天下有变”)。
结论: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不仅仅是一句预言,更是一个建立在深刻洞察、周密规划和坚定执行基础上的成功公式。它超越了时代,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国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都必须具备宏大的视野、务实的策略和持久的毅力。《草庐对》的魅力,正在于它将一个崇高的理想,落实为一步一个脚印、可执行的战略蓝图,这正是它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