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àn狱】,牢狱。杨万里《与张严州敬夫书》:“某初至,见岸狱充盈。”也作“犴狱”。
我们来全面解读南宋诗人杨万里《与张严州敬夫书》中的名句“某初至,见岸狱充盈”。
这句沉痛的描述,不仅是一封书信的开场白,更是一幅南宋地方吏治与民生疾苦的缩影。
一、原文、注释与翻译
1. 原文节选
某初至,见岸狱充盈。 既而闻其连逮者,皆平居善良,甚恻然之。… 于是牒属县,问所言冤状,… 其系囚有非其罪者,皆请而释之。
> 敝邑之民,亦素知有朝廷法令,而县官亦稍知所畏。 然其俗犹有狃于故常,… 大抵敝邑之讼,… 其曲常在豪猾,其直常在贫弱。
2. 关键词注释
· 某:我,古人书信中的自称。
· 初至:刚到任之时。
· 见:看见。
· 岸狱:也作“犴狱”。犴(àn),古字指北方的一种野狗,引申为乡间的牢狱。“岸”与“犴”在古代音近义通,常混用。“岸狱”或“犴狱”即指牢狱、监狱。
· 充盈:充满,这里指监狱里关满了犯人。
· 连逮:牵连、逮捕。
· 平居善良:平常安分守己的善良百姓。
· 恻然:悲伤、怜悯的样子。
· 牒:发文。
· 系囚:在押的囚犯。
· 豪猾: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豪强。
· 贫弱:贫穷弱小的百姓。
3. 白话翻译
我刚到任的时候,看到监狱里关满了人。 随后听说那些被牵连逮捕的,都是平日里安分守己的善良百姓,对此感到非常痛心。… 于是我发文给所属各县,询问其中所述的冤情,… 那些被关押的囚犯中有无辜的,我都请示上级后将他们释放了。
(经过一番整顿,)本地的百姓,也开始知道朝廷有法令存在,而地方官吏也稍稍知道有所畏惧了。然而当地的风气仍然拘泥于旧习,… 大体上本地的诉讼,… 理亏的常常是那些豪强奸猾之徒,而有理的往往是贫穷弱小的百姓。
二、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
1. 作者介绍:杨万里
· 时代:南宋着名诗人(1127年-1206年),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
· 诗风:创立了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诚斋体”。
· 为官:他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位正直敢言、关心民瘼的官员。他一生力主抗金,为官清廉,性格刚直。这封信展现的正是他作为地方官的尽责与仁爱。
2. 创作背景
· 收信人:“张严州敬夫”即张栻,号南轩,是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大家,时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是杨万里的挚友,二人志同道合。
· 杨万里的处境:写此信时,杨万里任常州知州。这是他初到常州上任时写给好友的信,旨在交流地方治理的经验与困惑。信中描述的场景,是他作为新任地方主官,着手整顿吏治、清理冤狱的真实记录。
三、句子寓意
“某初至,见岸狱充盈”这句话,蕴含了多重深刻的寓意:
1. 吏治败坏的直接证据:监狱人满为患,并非社会治安严峻的体现,恰恰相反,它往往是司法腐败、官吏滥权的标志。一个健康的社会,监狱不应“充盈”,尤其不应充斥着“平居善良”之人。
2. “新官上任”的视角与责任:“初至”二字点明了观察者的身份。一个新任官员,尚未被地方势力同化,能以清明的眼光看出问题的严重性。这也暗示了他肩负着拨乱反正的责任。
3. 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杨万里没有将“狱满”视为政绩,而是立刻洞察到其背后的冤屈,并“甚恻然之”。这体现了一个儒家士大夫 “哀民生之多艰” 的仁政思想与悲悯情怀。
4. “岸狱”与“犴狱”的深意:使用“犴狱”一词,更带有一种原始的、乡野的、法度不明的意味,暗示了地方司法如同野兽横行,缺乏王法的照耀与约束。
四、现实论述
杨万里在八百多年前发出的这声叹息,在今天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1. 司法公正与社会健康的“晴雨表”
· 一个地方的监狱状况,是其社会治理水平的试金石。如果监狱长期“充盈”,特别是如果其中存在大量轻罪重判、久拖不决或证据不足的案件,这就如同杨万里所见,反映出司法系统可能出现了病变。现代法治社会追求的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非以抓人多少、监狱满溢来作为治安良好的证明。
2. 对“运动式执法”与“指标化管理”的警示
· 某些地方为了完成所谓的“破案率”、“打击指标”,可能会进行粗糙的“一刀切”执法,导致像信中那样“连逮者皆平居善良”的悲剧。杨万里的做法提醒今天的执法者与管理层:必须警惕将量化指标置于司法公正之上,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保护无辜者不受牵连。
3. “新官”的担当与改革勇气
· 在任何组织或团队中,一个新上任的领导者(“初至”),常常最能敏锐地发现积弊。杨万里没有选择“萧规曹随”或同流合污,而是立即着手调查、清理冤狱。这启示我们,无论是企业改革还是地方治理,都需要有这样的担当和勇气,敢于向沉疴宿疾开刀。
4. 技术赋能下的“岸狱”新形态
· 在今天,“岸狱”或许不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监狱。庞大的看守所、超期羁押、以及某些国家惊人的在押人口比例,都是现代版的“岸狱充盈”。此外,随着科技发展,我们还需警惕 “数字牢狱”——例如,滥用征信系统、网络监控等手段对公民进行不合理的限制与“社会性囚禁”。司法的阳光必须照亮每一个角落,包括这些新型的“牢狱”。
总结而言,杨万里的这封信,是一位古代清官良知与勇气的写照。他从“岸狱充盈”这一现象出发,直指司法不公这一核心弊政,并付诸了改革的行动。这不仅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榜样,更穿越时空,提醒我们: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志,不在于它拥有多少森严的监狱,而在于它如何尽力让监狱空置,让公义充盈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