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9 集 试验田丰收?农业改革的曙光
陇南城郊外的试验田里,老农民王老汉正蹲在地里,手里捧着一把金黄的稻谷,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种了一辈子田,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饱满的稻谷 —— 每一粒都像小珍珠一样,沉甸甸的,一亩地竟然收了六石,比本地的稻谷足足多了三倍!
“王老汉,你这稻子是在哪弄的种子?也给俺留点呗!” 旁边的李婶凑过来,眼里满是羡慕。她家里有三亩地,每年收的粮食只够勉强糊口,要是能种上这种高产稻子,以后就能不愁吃了。
王老汉抹了把眼泪,指着不远处的秦云:“这是秦掌柜给的种子,说是他东家从‘西域’带来的,让俺们试种。没想到啊,竟然收了这么多!俺家这一亩地,够俺家吃两年了!”
秦云正站在田埂上,看着满田金黄的稻谷,心里比谁都高兴。这是林天三个月前传过来的现代高产稻种,他选了十个靠谱的农民,每人给了一亩地的种子,让他们试种。现在看来,效果比预期的还好 —— 不仅稻谷高产,还抗病,这三个月里,试验田连一次病虫害都没发生过。
“秦掌柜,您真是俺们的大恩人啊!” 王老汉走到秦云面前,扑通一声跪下,“要是没有您的种子,俺们这辈子都别想种出这么好的稻子!”
秦云赶紧扶起他:“王老汉,快起来!这都是我东家的功劳,我只是帮忙而已。你们能有好收成,我也替你们高兴。”
“不管怎么说,您都是俺们的恩人!” 王老汉激动地说,“以后您要是有什么事,尽管吩咐,俺们都听您的!”
其他试种的农民也围过来,纷纷表示感谢,还说要把家里最好的粮食送给秦云。秦云笑着拒绝了,说只要他们能好好种这些稻子,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就是对他最好的感谢。
消息很快传遍了陇南城,百姓们都知道秦氏货栈有 “高产种子”,能让粮食增产三倍,纷纷跑到货栈,想求秦云给点种子。货栈门口挤满了人,吵吵嚷嚷的,都快把门槛踏破了。
“秦掌柜,您行行好,给俺点种子吧!俺家孩子多,粮食不够吃,要是能种上您的高产稻子,俺家孩子就能吃饱饭了!” 一个妇女抱着孩子,跪在货栈门口,哭得撕心裂肺。
“秦掌柜,俺给您做工,不要工钱,只要您给俺点种子就行!” 一个年轻小伙子大声喊着,想挤到货栈里面。
秦云站在货栈门口,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既感动又为难。他知道百姓们不容易,可种子有限,要是都免费给了,不仅不够,还会让百姓们产生依赖,以后不再好好种田。
他赶紧让伙计们维持秩序,大声说:“大家别慌!种子我有,但不能免费给大家,我有个办法,能让大家都能拿到种子,还能让咱们陇南的田更好种!”
百姓们安静下来,都看着秦云,想知道他有什么办法。秦云接着说:“我打算修几条水渠,从河里引水到田里,这样以后就算天旱,大家的田也能有水浇;另外,还会修几条路,方便大家把粮食运到城里卖。大家要是愿意来修水渠、修路,每天管饭,还能拿到工钱,等工程结束,我就用种子抵工钱,或者用大家家里的旧粮换种子 —— 旧粮一斤,换种子一两,大家觉得怎么样?”
百姓们听了,都欢呼起来:“好!俺愿意去修水渠!”“俺也去!能拿工钱还能换种子,太划算了!”
那个抱着孩子的妇女也站起来,擦干眼泪:“秦掌柜,俺也去,俺虽然力气小,但能给大家做饭!”
秦云看着欢呼的百姓,心里松了口气。他知道,这是林天教他的 “以工代赈”,既能推广种子,又能改善陇南的基础设施,还能让百姓们靠自己的劳动拿到种子,不会产生依赖。
消息传到刺史府,李刺史正在跟幕僚下棋,听到后,手里的棋子掉在棋盘上:“什么?高产种子?一亩地收六石?秦云这是从哪弄来的这么好的种子?”
幕僚也很惊讶:“大人,这秦云的东家真是不简单,又是水力锻锤,又是高产种子,看来他背后的势力很强大,咱们得好好拉拢,不能得罪。”
李刺史点了点头,心里有了新的盘算:“明天我去试验田看看,要是这种子真这么好,就让秦云在陇南多推广,这样陇南的粮食增产,我的政绩也能提升,说不定还能升官。”
第二天,李刺史带着幕僚,亲自去了试验田。看到满田金黄的稻谷,又听王老汉说一亩地收了六石,他彻底相信了。他找到秦云,笑着说:“秦掌柜,这高产种子真是好东西!你要是愿意在陇南推广,官府可以给你帮忙 —— 比如派衙役帮忙修水渠,还能帮你宣传,让更多百姓来换种子。”
秦云心里一喜,有官府帮忙,推广种子会更顺利。他赶紧说:“多谢刺史大人支持!小人一定尽快推广,让陇南的百姓都能种上高产种子,过上好日子。”
李刺史满意地点点头,心里更确定要拉拢秦云了。他知道,有秦云在,陇南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他的前途也会越来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