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一生两度登龙椅,奈何权柄旁落。

忍辱偷生避风波,皇冠如枷锁,傀儡怎快活?

兄弟相继承唐祚,皆是武后棋子。

一朝云开见天日,复位空欢喜,悲歌留史册。

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二位两上两下的皇帝有个共同的特征:有个强势的妈——武则天,试想一下在这位大周皇帝武曌的笼罩下,想翻起浪花有多艰难!为方便读者了解武则天如何一步一步开创她的大周王朝,于是我将这二位皇帝两上两下的故事放在一起,好了,废话不多说,继续。

公元656年,武则天给李治生了第三个儿子,取名李显。这孩子出生时,他爹李治正忙着跟长孙无忌掰手腕,他妈武则天刚从感业寺回宫没几年,还在后宫跟王皇后、萧淑妃斗得火热。李显就像个“意外赠品”,出生时没享受到多少关注,连名字都透着股随意劲儿——跟他哥李弘、李贤比,“显”字既没文气也没霸气,仿佛他爹他妈早就预料到:这孩子以后成不了大气候。

事实也确实如此。李显小时候,前面有两个优秀的哥哥压着:大哥李弘仁厚孝顺,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二哥李贤聪明有才,还写了本《后汉书注》,圈了不少朝中粉丝。李显呢?论学问,他不如李弘;论脑子,他不如李贤;论性格,他还特别“拎不清”——用《旧唐书·中宗纪》的话说,就是“志昏近习,心无远图”,翻译过来就是“整天跟身边的小太监、小老婆混在一起,没什么远大志向”。李治和武则天看他这副样子,也没对他抱多大希望,只想着让他当个闲散王爷,平安过一辈子。

可命运这东西,有时候比武则天的心思还难猜。公元675年,太子李弘“暴毙”(至今没人能说清是病死还是被武则天毒死);公元680年,太子李贤又被武则天安了个“谋反”的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到巴州。太子之位一下子就空了出来,李治和武则天左看右看,身边就剩李显和李旦两个儿子了。李旦比李显还小六岁,性子更软,跟个小绵羊似的,武则天觉得不好控制(后来证明她想错了),就把李显推上了太子之位。

李显当上太子后,还是没什么长进,整天就知道跟老婆韦氏腻在一起。韦氏出身名门,长得漂亮,就是野心大,还特别能吹枕边风。李显对韦氏言听计从,韦氏说“你以后当了皇帝,得让我爹当大官”,李显就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别说大官,就是把天下给你爹,我都愿意”——这话后来成了他的“催命符”。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李治驾崩,李显终于熬出了头,登基称帝,就是唐中宗。他刚坐上龙椅,就忘了自己几斤几两,迫不及待地想给老丈人韦玄贞升官。先是想把韦玄贞从普州参军提拔成豫州刺史,大臣们没反对;接着他又得寸进尺,想让韦玄贞当宰相(侍中),还想给韦玄贞的儿子封个五品官。

这下宰相裴炎不干了。裴炎是李治留下的顾命大臣,手里握着实权,他找到李显,劝道:“陛下,韦玄贞资历太浅,一下子升到宰相,朝中大臣肯定不服,您还是再考虑考虑吧。”李显本来就因为当太子时受够了压抑,现在当了皇帝,还被大臣管着,顿时火了,脱口而出:“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我就是把整个天下给韦玄贞,都没问题,何况一个小小的侍中!

裴炎一听这话,吓得魂都快没了——这皇帝也太荒唐了,居然想把天下给外戚!他不敢耽误,赶紧跑去告诉武则天。武则天本来就没把李显放在眼里,一直在幕后盯着朝堂,一听李显这话,正好找到了废帝的理由。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武则天在乾元殿召集百官,让羽林军将士把李显从龙椅上拉了下来,当场宣布废李显为庐陵王,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李显被拉下来的时候,还懵着呢,哭着问武则天:“我有什么罪啊?”武则天冷冷地说:“你想把天下给韦玄贞,这还不是罪?”李显这才知道,自己因为一句气话,丢了皇位,成了唐朝第一个被老婆坑、被老妈废的皇帝。

从登基到被废,李显只当了55天皇帝。这55天,他没干成一件正经事,就干了两件事:一是想给老丈人升官,二是说了句荒唐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局即崩盘”,堪称唐朝皇帝里的“最短命玩家”。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没让皇位空着,而是把自己的小儿子李旦推了上去,就是唐睿宗。李旦比李显小六岁,性格更软,也更聪明——他亲眼看着大哥李弘暴毙、二哥李贤被废、三哥李显刚登基就被流放,早就摸清了老妈武则天的脾气:老妈要的不是一个有主见的皇帝,而是一个听话的“傀儡”,谁要是敢抢权,谁就没好下场。

所以李旦刚登基,就主动“躺平”了。他知道自己就是个“摆设”,干脆什么都不管,把朝政全交给武则天。武则天要他住到别殿,不让他参与政事,他没意见;武则天要追尊自己的祖先,给他加各种尊号,他也没意见;甚至武则天让他改名叫“李轮”,他都乖乖照办——反正名字就是个代号,只要能保住小命,叫啥都行。

《旧唐书·睿宗纪》里说李旦“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翻译过来就是“李旦性格谦恭,孝顺友爱,喜欢读书,写得一手好字,尤其喜欢研究文字学问”。这种“文艺青年”的性格,在平时是优点,在帝王家就是“保命符”。李旦整天躲在宫里读书、练字,不跟大臣来往,不议论朝政,活脱脱一个“与世无争”的闲散王爷,武则天看他这副样子,才暂时放下了杀心。

可即使李旦这么能“装孙子”,武则天还是没放过他。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武则天假意要把朝政还给李旦,李旦知道这是老妈在试探他,赶紧哭着拒绝:“母后圣明,朝政还是由母后掌管,儿臣能力不足,实在担不起这个重任。”武则天要的就是这句话,她顺坡下驴,继续把持朝政,还把李旦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也就是李隆基的老妈)杀了,理由是“她们搞巫术诅咒我”。李旦知道老婆是被冤枉的,可他连哭都不敢大声哭,只能在心里默默流泪——他怕自己一反抗,就会落得跟三哥李显一样的下场。

武则天的野心越来越大,她不仅要当“临朝称制”的太后,还要当皇帝。为了给自己称帝铺路,她大肆打压李唐宗室,杀了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一大批王爷,还鼓励告密,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李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继续“装疯卖傻”,连出门都不敢随便走——他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酷吏的“猎物”。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觉得时机成熟了,就逼着李旦禅位,还让他改姓李为姓武。李旦不敢反抗,只能乖乖地把皇位让给老妈。武则天登基后,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李旦则被降为皇嗣,赐姓武,住到东宫,跟当年的太子没什么两样——只不过,这次他连“傀儡皇帝”都没得做了,成了“傀儡皇嗣”。

李旦当“傀儡皇帝”的六年,没干过一件“皇帝该干的事”,却把“忍”字诀练到了极致。他知道,在老妈武则天的眼皮底下,只有“装怂”才能活下去,只有“不争”才能保住性命。跟他三哥李显比,李旦更懂“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李显是“没脑子的冲动”,李旦是“有脑子的隐忍”,这也是为什么李旦能活下来,而李显在房州被流放了十四年的原因。

李显被废后,就跟韦氏一起被流放到了房州。房州在当时是个偏远之地,气候恶劣,交通不便,跟繁华的长安城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李显从“九五之尊”一下子变成了“罪臣”,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更让他害怕的是,武则天还没放过他。武则天当上皇帝后,一直担心李显会在房州搞事,经常派使者去“慰问”。每次使者一来,李显就吓得魂飞魄散,以为是来赐死他的,好几次都想自杀。韦氏一看,赶紧拉住他,说:“祸福无常,反正都是一死,你怕什么?不如再等等,也许还有转机呢?”

李显听了韦氏的话,才慢慢镇定下来。在房州的十四年里,韦氏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两人相依为命,一起吃粗茶淡饭,一起面对恶劣的环境,一起躲避武则天的监视。李显感动得不行,对韦氏发誓:“要是以后我能重登皇位,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绝不拦着你!”(《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御。”)——他当时肯定没想到,这句话后来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房州的日子虽然苦,但李显也不是完全没收获。他在房州期间,终于看清了人心险恶,也明白了权力的重要性。他不再是那个只会说荒唐话的“傻皇帝”,开始学着观察局势,学着隐忍。他知道,武则天已经老了,总有一天会去世,只要自己能活下去,就有机会回到长安,重新当皇帝。

果然,到了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的身体越来越差,朝堂上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想当太子,一直在武则天面前吹风,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旧唐书·狄仁杰传》),意思是“从来没有皇帝把皇位传给外姓人的”,想让武则天立武家人为太子。

这时候,宰相狄仁杰站了出来,劝武则天:“陛下,您要是立武家人为太子,以后太庙祭祀的,是武家的祖先,不是您;您要是立李显为太子,以后您还能以太后的身份,被供奉在太庙。何况,李显是您的亲儿子,武承嗣、武三思是您的侄子,儿子和侄子,哪个更亲,陛下您心里清楚。”

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话,心里动摇了。再加上当时民间都希望李唐复位,武则天觉得要是再坚持立武家人为太子,可能会引起天下大乱。于是,她下了一道诏书,把李显从房州接回长安,重新立为太子。

李显接到诏书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跟韦氏相拥而泣,十四年的隐忍和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可他不知道,长安不是“天堂”,而是另一个“战场”——他虽然重新当上了太子,但武则天还在,武家人还在,朝堂上的权力斗争,比房州的日子更凶险。

李显被接回长安当太子后,李旦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之前是“皇嗣”,现在李显回来了,他就成了“多余的人”。武承嗣、武三思看李显成了太子,就把目标对准了李旦,想除掉他,以免以后李显复位后,李旦跟他们争权。

有一次,武承嗣让人诬告李旦“谋反”,武则天派来俊臣去审问李旦的手下。来俊臣是出了名的酷吏,手段残忍,只要被他抓住,不管有没有罪,都会被屈打成招。李旦的手下们被打得皮开肉绽,眼看就要招供,这时候一个叫安金藏的乐工站了出来,对来俊臣说:“皇嗣没有谋反,你们要是不信,我就剖开我的心,证明皇嗣的清白!”说完,他就拿起一把刀,剖开了自己的胸膛,鲜血直流。

武则天听说这件事后,深受感动,赶紧派人去救安金藏,还说:“我儿子有冤,我却不知道,都是我的错啊!”(《旧唐书·安金藏传》:“吾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此吾之过也。”)从那以后,武则天就再也没怀疑过李旦,李旦也因为安金藏的“剖腹明志”,捡回了一条命。

李旦知道,自己虽然暂时安全了,但只要武则天还在,武家人还在,自己就随时有危险。所以他继续“装怂”,不跟大臣来往,不议论朝政,甚至连李显都很少见面——他怕自己跟李显走得太近,会被武家人抓住把柄,说他们兄弟俩想联手谋反。

在“皇嗣”生涯里,李旦还干了一件“聪明事”——主动辞掉“皇嗣”之位。当时武则天已经老了,李显作为太子,复位是迟早的事。李旦知道,自己要是继续当“皇嗣”,以后李显复位后,肯定会对自己有戒心。于是,他主动向武则天上书,请求把“皇嗣”之位让给李显。武则天本来就觉得李旦是个“麻烦”,一看他主动让位,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

李旦的这个举动,既避免了跟李显的矛盾,也让武则天对他更放心。他用“不争”换来了“平安”,也为自己以后的再次登基埋下了伏笔。跟李显比,李旦更懂“以退为进”的道理——李显是“锋芒毕露”,李旦是“藏锋守拙”,这也是为什么李旦能两次登基,而李显只能两次登基却两次被废的原因。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卧床不起,身边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伺候。张易之、张昌宗是武则天的男宠,仗着武则天的宠爱,在朝堂上胡作非为,甚至想趁着武则天病重,夺取皇位。

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一看情况不对,就联合羽林军将士,发动了“神龙政变”,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然后逼着武则天禅位给李显。武则天没办法,只能下诏书,让李显复位,恢复唐朝国号。

李显第二次登基后,终于扬眉吐气了。他想起自己在房州的十四年苦日子,想起自己当年对韦氏的誓言,就开始疯狂“补偿”——不仅把韦氏立为皇后,还让韦氏参与朝政,甚至允许韦氏跟自己一起坐在龙椅上听政(史称“韦后干政”)。

韦氏当了皇后后,野心彻底暴露了。她想效仿武则天,当第二个女皇帝,就跟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勾结在一起,在朝堂上拉帮结派,打压异己。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的大臣,都被韦氏和武三思排挤出了朝堂,有的被贬到偏远之地,有的甚至被害死。

李显对韦氏的所作所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管——他觉得自己欠韦氏的,当年要是没有韦氏,自己可能早就死在房州了。所以不管大臣怎么劝,他都听不进去。有一次,大臣燕钦融上书,说韦氏和武三思勾结,危害社稷,李显把燕钦融召到宫里,还没等燕钦融说完,韦氏就让人把燕钦融摔死在殿上。李显虽然有点不高兴,但也没责怪韦氏,只是说了句“以后别这样了”,就不了了之了。

安乐公主比韦氏还过分,她仗着李显的宠爱,经常跟李显要官,还想让李显立她为“皇太女”(就是未来的女皇帝)。李显虽然没答应,但也没批评她,只是笑着说“等我跟大臣们商量商量”。安乐公主一看李显没反对,就更加肆无忌惮,甚至把自己写的诏书藏在李显的诏书里,让李显签字,李显连看都不看,就签了字。

《新唐书·中宗纪》里说李显“在位五年,无甚政绩,而韦后、安乐公主专权,朝政混乱”——这话一点都不假。李显第二次登基的五年里,没干过一件正经事,反而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他以为自己是在“补偿”韦氏,其实是在“养虎为患”;他以为自己能掌控权力,其实是在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显突然驾崩,死因成谜。《旧唐书·中宗纪》里说李显是“崩于神龙殿”,没说具体原因;《新唐书·中宗纪》和《资治通鉴》则记载,韦氏和安乐公主为了夺权,用毒饼毒死了李显。李显的死,成了压垮韦氏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也给了李旦和他儿子李隆基翻盘的机会。

李显一死,韦氏就想效仿武则天,先立李显的小儿子李重茂为帝(就是唐殇帝),自己当临朝称制的太后,然后再找机会废掉李重茂,自己当皇帝。她一边封锁李显驾崩的消息,一边调兵遣将,把京城的兵权牢牢抓在手里,还想除掉李旦和李隆基,以绝后患。

可韦氏千算万算,没算到李隆基早就暗中准备了。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性格果敢,有勇有谋,早就看不惯韦氏的专权。他暗中联络了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李旦的妹妹)、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计划发动政变,除掉韦氏集团。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二十日夜里,李隆基带着心腹将士,偷偷潜入长安,先杀了韦氏的亲信韦播、高嵩,然后率军冲进皇宫。韦氏听到动静,吓得魂飞魄散,穿着睡衣就往宫外跑,结果在飞骑营被士兵杀死;安乐公主正在梳妆打扮,想当“皇太女”,士兵冲进来时,她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砍了头;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也被杀死,韦氏集团瞬间土崩瓦解。

政变成功后,李隆基把李旦请到宫里,劝他登基称帝。李旦一开始还想推辞——毕竟他当了一辈子“傀儡”,早就习惯了“不争”,可太平公主和大臣们都劝他:“陛下,现在天下无主,只有您登基,才能稳定大局,保住李唐的江山啊!”李旦一看实在推不掉,再加上儿子李隆基已经掌控了局面,就答应了。

几天后,李旦在太极殿登基,第二次成为大唐的皇帝,李重茂则被废为温王。李旦这次登基,跟第一次完全不一样——第一次是“被动上位”,是老妈武则天的“棋子”;这次是“主动复位”,是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推”上来的,手里终于有了实权。

可李旦当了皇帝后,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新的困境——朝堂上出现了两大势力:一边是自己的儿子李隆基,他因为发动“唐隆政变”,功劳最大,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心腹大臣;另一边是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她也想效仿武则天,掌控朝政,身边也有不少支持者。这兄妹俩、父子俩,为了权力,开始明争暗斗,把朝堂搞得鸡飞狗跳。

李旦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既不想得罪儿子,也不想得罪妹妹;既想保住自己的皇位,又不想看到李唐宗室再次自相残杀。于是,他又开始发挥自己的“特长”——当“甩手掌柜”。

有一次,朝堂上讨论一件大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人吵得不可开交,大臣们都看向李旦,等着他拿主意。李旦却笑着说:“这件事你们跟太子商量就行,太子年轻有为,比我懂朝政。”还有一次,太平公主向李旦推荐一个人当宰相,李隆基不同意,李旦就说:“你们俩先商量好,商量好了再告诉我。”

《旧唐书·睿宗纪》里说李旦“每宰相奏事,上辄问:‘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这里的“三郎”就是李隆基。意思是“每次宰相上奏事情,李旦都会问‘跟太平公主商量过吗?’又问‘跟李隆基商量过吗?’”。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来,李旦虽然是皇帝,但很多事都做不了主,只能看儿子和妹妹的脸色。

李旦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越来越深,迟早会爆发冲突,到时候自己不仅保不住皇位,还可能连累整个李唐宗室。于是,他开始琢磨着“退位”——把皇位让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这样既能避免冲突,又能保住自己的平安。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天空中出现了“彗星”,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预示着“皇权更替”。太平公主趁机让人对李旦说:“彗星出现,说明太子要当皇帝了,这是上天的旨意,陛下不能违背啊!”太平公主本来是想借此挑拨李旦和李隆基的关系,没想到李旦却顺水推舟,说:“既然是上天的旨意,那我就把皇位让给太子吧。”

李隆基一开始还想推辞,说“父皇还年轻,儿臣不能当皇帝”。李旦却笑着说:“我当了一辈子皇帝,早就累了,你年轻有为,肯定能把大唐治理好。再说,这是上天的旨意,你要是不答应,就是违背天意了。”

就这样,李旦在当了两年皇帝后,主动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迁居百福殿,不再过问朝政。李旦的这次“退位”,看似是“被迫”,实则是“明智之举”——他用自己的“退让”,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也让李隆基顺利登基,开启了“开元盛世”的序幕。

李显两次登基,两次被废,最后还不明不白地死了,他的一生,堪称唐朝皇帝里的“反面教材”。

很多人提到李显,都会说他“昏庸无能”“宠妻灭国”,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没说错。李显的第一次登基,因为一句荒唐话丢了皇位,说明他“拎不清”——不知道皇帝的权力是有限的,不知道外戚干政的危害;他的第二次登基,因为对韦氏的“补偿心理”,纵容韦氏和安乐公主专权,导致朝政混乱,最后还被自己最信任的老婆和女儿害死,说明他“没脑子”——不知道权力会让人变质,不知道人心会被欲望吞噬。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里记载了一件事,很能说明李显的“昏庸”:有一次,李显在宫里举办宴会,让大臣们作诗助兴。有个叫沈佺期的大臣,作诗的时候犯了“失粘”(就是诗歌的平仄不符合格律)的错误,李显不仅没批评他,反而笑着说“沈卿的诗虽然不合律,但写得挺有感情,赏你一杯酒”。还有个叫宋之问的大臣,诗写得很好,李显却因为宋之问曾经依附张易之,就没赏他——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李显评判大臣的标准,不是“能力”,而是“感情”,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

李显的一生,也给后来的皇帝留下了“血泪教训”:一是不能纵容外戚干政,否则会导致皇权旁落;二是不能宠信后宫,否则会引发宫廷内乱;三是当皇帝要有主见,不能耳根子软,否则会被身边的人牵着鼻子走。

不过,李显也不是完全没有“优点”——他在房州的十四年里,尝尽了人间疾苦,知道百姓的不容易。所以他第二次登基后,也做了一些好事,比如减轻赋税、赦免罪犯、恢复一些被武则天废除的礼仪制度。《旧唐书·中宗纪》里说他“赦天下,改元景龙,大酺五日”——意思是“李显复位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景龙,让百姓大摆宴席五天”。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李显虽然昏庸,但也不是“坏透了”,他只是“没能力”,没本事当好皇帝。

李显的死,也标志着“武周以来的宫廷内乱”暂时告一段落。他用自己的生命,为李隆基的登基铺平了道路——如果不是李显纵容韦氏专权,韦氏就不会想当皇帝;如果不是韦氏想当皇帝,就不会发动政变;如果不是韦氏发动政变,李隆基就没有机会发动“唐隆政变”,更没有机会登基称帝。从这个角度来说,李显虽然昏庸,但也算是“间接成就”了“开元盛世”。

李旦禅位给李隆基后,当了五年太上皇。这五年里,他过得很惬意——不用再管朝堂上的烦心事,不用再夹在儿子和妹妹之间左右为难,每天就是读书、练字、赏花、下棋,活脱脱一个“闲散老人”。

李隆基登基后,一开始对李旦很孝顺,每天都会去百福殿看望李旦,跟他汇报朝堂上的事。可后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越来越深,太平公主想发动政变,废掉李隆基,另立皇帝。李旦知道后,很担心,就想从中调解,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不听他的——李隆基觉得太平公主是“威胁”,必须除掉;太平公主觉得李隆基是“障碍”,必须废掉。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先发制人,发动“先天政变”,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彻底掌控了朝政。政变成功后,李隆基去百福殿看望李旦,李旦很害怕,赶紧说:“我早就知道太平公主会谋反,现在你把她杀了,是为国家除害,我很高兴。”李隆基听了,才放下心来——他怕李旦会责怪自己杀了太平公主,毕竟太平公主是李旦的亲妹妹。

从那以后,李旦就彻底“放权”了,再也不过问朝政。他知道,李隆基已经长大了,有能力掌控大唐的江山,自己只要安安稳稳地当太上皇,就能保住平安。《旧唐书·睿宗纪》里说李旦“晚年尤好道术,常召道士入宫,讲论经法”——意思是“李旦晚年特别喜欢道教,经常召道士入宫,跟他们讨论道教经典”。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李旦晚年的生活很平静,也很满足。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李旦在百福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李隆基追尊李旦为“大圣贞皇帝”,葬于桥陵。李旦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傀儡”的无奈,但也算是“善始善终”——他两次登基,两次退位,既没像李显那样被人害死,也没像武则天那样背负骂名,而是以“太上皇”的身份,平安地度过了晚年。

李旦的一生,也给后来的皇帝留下了“正面教材”:一是当皇帝要“识时务”,该退的时候就退,不要贪恋权力;二是当皇帝要“隐忍”,在自己没能力的时候,要学会保护自己,等待时机;三是当皇帝要“明事理”,知道谁是真正能为国家做事的人,不要被权力蒙蔽了双眼。

李显和李旦,是唐朝历史上最特殊的一对兄弟——他们都是皇帝,都当过“傀儡”,都经历过宫廷政变,可他们的人生结局却截然不同:李显两次登基,两次被废,最后被老婆和女儿害死,留下了“昏庸无能”的骂名;李旦两次登基,两次退位,最后以“太上皇”的身份平安去世,留下了“谦恭孝友”的美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关键就在于“性格”。

李显的性格,是“冲动型”的——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考虑后果,不懂得隐忍。第一次登基,他想给老丈人升官,大臣反对,他就说“把天下给老丈人都没问题”,结果丢了皇位;第二次登基,他想补偿韦氏,就纵容韦氏专权,结果被韦氏害死。李显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手里拿着“皇帝”这个权力玩具,却不知道怎么玩,最后把自己玩死了。

李旦的性格,是“隐忍型”的——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该“退”,懂得在逆境中保护自己。第一次登基,他知道老妈武则天要掌权,就主动“躺平”,不跟武则天争,保住了性命;第二次登基,他知道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有矛盾,就主动“退位”,不跟他们争,保住了平安。李旦就像一个“老练的演员”,在“傀儡皇帝”这个角色里,演得炉火纯青,最后还能“全身而退”。

《新唐书·中宗睿宗纪》里说:“中宗失德,睿宗知机。”——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兄弟俩的一生。李显因为“失德”(昏庸、纵容外戚),导致自己身死国乱;李旦因为“知机”(识时务、懂隐忍),导致自己平安善终。

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李显,也不能完全肯定李旦。李显虽然昏庸,但他在房州的十四年里,尝尽了人间疾苦,复位后也做了一些好事,比如减轻赋税、赦免罪犯;李旦虽然明智,但他在第一次登基时,对老妈武则天的暴政视而不见,对老婆和儿子的死无能为力,也有“软弱”的一面。

李显和李旦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唐朝中期的宫廷内乱和权力斗争。他们都是时代的“受害者”——李显是“权力的牺牲品”,李旦是“权力的幸存者”。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权力的游戏里,光有“野心”不行,光有“能力”也不行,还得有“智慧”——懂得在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该“争”。

参考《新唐书·中宗纪》《资治通鉴》《新唐书·睿宗纪》

VIP小说推荐阅读: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亿万盛宠只为你水浒:狗官,你还说你不会武功?奋斗在沙俄神三群聊:三国史上最强太子爷三国小术士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七界武神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没了!宠妻无度:金牌太子妃汉明凤逆天下北月篇我对恶魔果实没有兴趣特种兵之王都市夜战魔法少男(库洛牌的魔法使)丛林战神流氓帝师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诸天王座惭愧惭愧,小爷天生富贵医统江山国公凶猛完美世界之武魂盛唐华章邪王宠妻:腹黑世子妃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袁燕明末求生记开局捡漏美娇妻,乱世造反当皇帝大唐小闲王大秦从挖地道开始重生小丫鬟,只想安稳一生大秦:寒门小娇妻英雄恨之帝王雄心黑铁之堡我要做皇帝启龙图:我在敌国当皇夫摄政王明骑三国:刘备前脚刚走,我就来青州天幕:刷朱棣自白,老朱红温了!我老婆大宗师,这谁不躺平爹爹万万岁:婴儿小娘亲特战队长穿越抗战之风云再起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你是明珠,莫蒙尘大唐:小兕子的穿越生活带着系统来大宋皇后,你也不想皇上丢了江山吧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VIP小说搜藏榜:阿斗权倾天下:我被皇帝偷听心声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史上最强太子爷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水浒:狗官,你还说你不会武功?体验人生角色之系统:放开一点庶门医香,邪医世子妃隋唐君子演义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三国最强短命鬼大唐广播站2我在大唐种土豆重生:回到1937大唐放歌盛宠“病弱”妃大唐好先生精灵:开局捡到重生伊布崇祯太子寒门书生,开局忽悠个便宜小娇妻光武风云之双鱼玉佩血药世家震惊!大婚当日,你给我送个孩子?超神特种兵王我在古代皇宫混大唐小闲王或许是美好世界1895淘金国度试练东汉后手星河霸主穿越古代当东家让我戍边极北?那朕只好南下了乱世边城一小兵世子好凶后汉英雄志护国骁骑汉末豪杰这太子妃不当也罢寒门科举小懒娃都市之超品战神纨绔小妖后我代阿斗立蜀汉不灭阳帝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刚穿越,就在敌国公主床上汉末之王道天下战国之平手物语血雨腥风逆天行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VIP小说最新小说:大周皇商三国:玄行天下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水浒新梦神州明夷录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凉州雪:徐骁风云录月照寒襟浮世离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三国:大汉第一毒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衙役凌云志掠夺气血之黄巾战场大明:马皇后护孙,太子爷造反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三岁觉醒学习系统,读书科举做官我的发小是朱元璋九两金乡野奇途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这金手指?灵言催眠为所欲为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被书童告抢功名,我琴棋书画打脸大宋闲医反贼大明MC系统李二废我太子,我请大唐赴死!大秦:朕让你修长城,你造高达?红楼新君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文明火种重生:穿越明末日本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锦衣异世录之铁血锦衣卫原始时代的崛起之路千年一瞬白发如月汉阙惊澜反清复华,成为日不落帝国从死囚到统帅大楚风云传悍卒!从壮丁开始逐鹿中原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