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汉,契丹有女名述律。
辅佐英主成霸业,断腕之举震天地。
扶持太宗登皇位,纵横捭阖掌军机。
横渡之约风云变,一代传奇终落幕。
公元879年,在契丹右大部的一片营帐中,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她,就是日后在契丹历史上掀起惊涛骇浪的述律平。述律平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其先世为回鹘人,到她父亲这一代,在契丹部落中也有着相当的地位。从小,述律平就展现出与其他女孩不同的气质,她聪明伶俐,对草原上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尤其对部落中的事务和军事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的契丹,正处于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各个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和地盘,时常发生冲突。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述律平,逐渐养成了坚毅果敢的性格。她跟着部落里的长辈学习骑马射箭,没过多久,便能在草原上策马奔腾,弯弓射雕,那飒爽的英姿,丝毫不逊色于男子。
时光荏苒,转眼间,述律平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智慧过人,在部落中是出了名的“奇女子”。14岁那年,她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嫁给了舅舅撒剌的儿子耶律阿保机。这在当时的契丹部落中,属于近亲通婚,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耶律阿保机也是一位胸怀大志的青年,他身材魁梧,武艺高强,对契丹的未来有着自己的抱负。述律平与耶律阿保机的结合,堪称是强强联手,从此,述律平开始了她辅佐丈夫成就霸业的传奇之旅。
婚后的述律平,成为了耶律阿保机的得力助手。她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丈夫,还时常在军事和政治上为他出谋划策。每次耶律阿保机出征,述律平都会留守后方,稳定局势,让他没有后顾之忧。而当耶律阿保机遇到难题时,也总是会第一时间与述律平商量,她的见解和建议,往往能让耶律阿保机眼前一亮,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这样,在述律平的支持和帮助下,耶律阿保机在部落中的威望越来越高,逐渐崭露头角。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威望,当选为契丹大首领,即可汗位,群臣上尊号称“天皇帝”,述律平则被封为“地皇后”。这对于述律平和耶律阿保机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时的契丹,虽然表面上统一,但内部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其中,最让耶律阿保机头疼的,就是契丹八部中的其他七部酋长。这些酋长们对耶律阿保机的统治并不服气,他们一直在暗中谋划,想要推翻耶律阿保机,重新夺回部落的控制权。
面对这种情况,述律平并没有退缩,她与耶律阿保机一起,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她建议耶律阿保机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组建一支精锐的部队,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叛乱。同时,她还积极联络其他部落中的支持力量,争取更多人的支持。
在述律平的帮助下,耶律阿保机的势力逐渐壮大。然而,七部酋长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终于在公元916年联合起来,向耶律阿保机发起了挑战。面对七部酋长的联合进攻,耶律阿保机一时间陷入了困境。就在这时,述律平再次展现出了她的智慧和勇气。
她对耶律阿保机说:“咱们不能硬拼,得想个计策。七部所吃的盐都出自咱们的盐池,咱们可以利用这个做文章。”随后,她让耶律阿保机派人告诉七部酋长,说要在盐池设宴,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契丹的贡献。七部酋长们一听,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既能吃到美味的宴席,又能探探耶律阿保机的虚实,于是便欣然前往。
宴席上,七部酋长们喝得酩酊大醉。就在他们放松警惕的时候,耶律阿保机按照述律平的计策,在盐池附近埋下的伏兵一拥而上,将七部酋长一举杀掉。这一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彻底改变了契丹的局势。耶律阿保机成功统一了八部,自立为天皇王,国号契丹,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加封述律皇后为“应天大明地皇后”。
统一契丹后,耶律阿保机并没有停下他扩张的脚步。他开始四处征战,不断扩大契丹的版图。而述律平,则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与他并肩作战。在一次征伐党项的战役中,耶律阿保机率领大军越过沙漠,驻地空虚。黄头、臭泊两部落趁机进犯,想要偷袭述律平留守的营地。
述律平得知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失措。她冷静地分析了局势,认为敌人远道而来,必然疲惫不堪,而自己的军队以逸待劳,占据着地利。于是,她按兵不动,等两部落的军队到来后,突然率兵迎战。她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在她的带领下,契丹军队奋力拼杀,一举消灭了进犯的敌人。这一战,让述律平威名远扬,震慑了各个部落。
除了在军事上的出色表现,述律平在政治上也有着独到的眼光。她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她积极为耶律阿保机举荐贤能。其中,最着名的当属韩延徽。韩延徽本是后唐幽州卢龙节度使刘守光派来出使契丹的使者,他见到耶律阿保机时,不肯行跪拜之礼。耶律阿保机大怒,将他扣留在契丹,让他到野外去放马。
述律平得知此事后,对耶律阿保机说:“我听说韩延徽是幽州人,智计过人,文章也写得很好。他见到你不肯屈服,说明他是个有气节的人。这样的人才,咱们不能侮辱他,而应该对他以礼相待,重用他。”耶律阿保机听了述律平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召见了韩延徽,与他进行了一番详谈。这一谈,让耶律阿保机对韩延徽刮目相看,他发现韩延徽果然如述律平所说,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此后,韩延徽成为了耶律阿保机的得力参谋,为他出谋划策,帮助契丹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使得契丹逐渐走向繁荣富强。而述律平举荐韩延徽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成为了她识人之明的有力证明。
在述律平的辅佐下,耶律阿保机的契丹帝国日益强大。他们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先后征服了周围的许多部落和国家,成为了北方草原上的霸主。而述律平,也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契丹帝国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她的名字,被铭刻在了契丹的历史长河中,永载史册。
公元926年,对于述律平来说,是一个悲痛欲绝的年份。这一年,她的丈夫,那位与她携手走过无数风雨的耶律阿保机,在夫馀城去世了。耶律阿保机的死,让整个契丹帝国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而述律平,更是伤心欲绝。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因为她肩负着稳定契丹局势的重任。
按照契丹传统,新皇帝将由贵族大会推举产生。在新皇帝即位之前,由皇后掌管军国大事。于是,述律平强忍着悲痛,开始主持大局。她派耶律阿保机的弟弟耶律安端镇守东丹,自己则和长子耶律倍料理耶律阿保机的丧事。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契丹国内却暗流涌动。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开始蠢蠢欲动,企图趁着耶律阿保机去世的机会,夺取政权。其中,最让述律平头疼的,就是那些对她的权威提出挑战的契丹贵族。这些贵族们认为,述律平一个女人,不应该掌控国家大权,他们想要恢复旧有的权力格局。
为了稳定局势,述律平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她以去给耶律阿保机传话为借口,令一百多个可能成为政敌的大臣给耶律阿保机殉葬。这一做法虽然残酷,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却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那些原本想要挑战述律平权威的人,看到她如此果断狠辣,都不敢再轻举妄动。
但述律平的这一做法,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其中,平州人赵思温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当述律平令他殉葬时,赵思温不仅不肯去,反而说:“太后是耶律阿保机最亲近的人,她更应该给耶律阿保机陪葬。”这句话,让述律平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她不答应赵思温的要求,就会被人认为是言而无信,无法服众;但如果她真的去陪葬,契丹的局势又将陷入混乱。
关键时刻,述律平展现出了她的智慧和果断。她解释说:“儿子幼小,国家无主,我不能追随耶律阿保机于地下。”接着,她砍下一只手腕,令赵思温将手腕放在墓中,以做殉葬。这一惊人的举动,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赵思温也被述律平的勇气和果断所震慑,不敢再反抗,最终幸免于死。而述律平“断腕太后”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经过这一系列事件,述律平成功地稳定了契丹的局势。但她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要想真正掌控局势,还需要选出一位合适的新皇帝。在她心中,早就有了人选,那就是她的次子耶律德光。
公元927年,述律平主持召开了贵族大会,推举新皇帝。她中意次子耶律德光,想立他为帝。于是,她让耶律德光和长子耶律倍各自骑着马,在营帐前等候酋长们的选择。这一招看似公平,实则暗藏玄机。因为酋长们都知道述律平的想法,谁也不敢得罪她,所以纷纷争着去拉耶律德光的马缰绳。
述律平见此情景,顺水推舟,宣布立耶律德光为帝。就这样,耶律德光在母亲的支持下,顺利登上了皇位,即辽太宗。而耶律倍,则因为失去了皇位继承权,心中充满了不满和委屈。他觉得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却被母亲剥夺了皇位,于是,他率领几百名骑兵,想要投奔后唐,却被巡逻的士兵发现后阻止,后被遣送到东丹。
耶律德光即位后,尊述律平为“应天皇太后”,将军国大事都交给她处理。从此,述律平成为了契丹帝国实际上的掌权者,权倾朝野。她虽然身处后宫,但对国家大事却了如指掌,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外交,她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在政治上,述律平继续推行耶律阿保机时期的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部落贵族的势力。她重用汉族官员,学习中原文化和制度,促进了契丹的汉化进程。在军事上,她积极支持耶律德光的扩张政策,为他出谋划策,调配兵力。在她的支持下,耶律德光多次率军南下,与中原王朝发生战争,扩大了契丹的版图。
然而,述律平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与耶律德光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耶律德光虽然尊述律平为太后,但他毕竟是一个有自己想法和抱负的皇帝,不愿意事事都听从母亲的安排。而述律平则习惯了掌控一切,对耶律德光的一些做法并不认同,两人之间时常发生争执。
其中,最让述律平不满的,就是耶律德光对中原地区的扩张政策。述律平认为,契丹人不适合在中原地区生活,而且连年的战争也给契丹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她主张与汉人和好,停止战争。但耶律德光却一心想要南下,夺取中原的土地和财富,实现自己的野心。两人为此争论不休,但最终,耶律德光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继续率军南下。
尽管与耶律德光存在矛盾,但述律平在契丹的威望依然很高。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手段,牢牢地掌控着朝政大权,成为了契丹帝国中不可撼动的人物。而她的传奇故事,也在契丹的大地上继续流传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公元947年,对于契丹来说,又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平定后晋后,班师回朝途中,病逝于栾城杀胡林。耶律德光的死,再次让契丹帝国陷入了混乱之中。
当初耶律阿保机去世时,述律平杀死了许多酋长和将领,这次耶律德光又突然病逝,酋长和诸位将领们都很担心述律太后又要大开杀戒,于是他们决定策划推举耶律倍的儿子耶律兀欲为皇帝。耶律兀欲是耶律倍的长子,他深受叔父耶律德光的喜爱,经常随军出征,在军中也有一定的威望。
述律太后原本想立自己的小儿子耶律李胡为帝,听说耶律兀欲自立为帝后,勃然大怒。她认为,耶律倍曾想离开契丹,投奔后唐,实在大逆不道,不应该立他的儿子耶律兀欲为帝。于是,述律太后派遣耶律李胡带兵征讨。
然而,耶律李胡是个不争气的家伙,他根本不是耶律兀欲的对手,跟耶律兀欲的大军甫一接触,便被打得落花流水。述律太后闻讯后怒不可遏,她决定亲自披挂上马,驻军上京城外的潢河岸边,准备和孙子耶律兀欲决战。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皇族重臣耶律屋质挺身而出,极力劝谏太后跟孙儿讲和,以免骨肉相残、贻害国家。耶律屋质对述律太后说:“如今国家动荡,百姓渴望安宁,如果太后和皇帝之间发生战争,只会让契丹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请太后三思啊!”述律太后听了耶律屋质的话,心中也有所动摇。她知道,耶律屋质说得没错,如果真的打起来,契丹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耶律兀欲也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他虽然已经称帝,但根基不稳,如果真的与祖母述律太后开战,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在耶律屋质的协调下,述律太后与耶律兀欲决定进行谈判和解。
双方在潢河横渡会面,一见面就互相埋怨指责,气氛剑拔弩张。耶律屋质见此情景,赶忙站出来打圆场。他指出双方都有错误,述律太后假托耶律阿保机的遗命,立次子耶律德光为帝,却不立长子耶律倍,这样做不合规矩;而耶律兀欲自立为帝,不尊重述律太后,也是不对的。在耶律屋质的调解下,双方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开始进行谈判。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最终达成了妥协,史称“横渡之约”。根据约定,述律太后承认耶律兀欲的合法地位,而耶律兀欲则给予太后、耶律李胡优待。这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之争,终于以和平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然而,述律太后是个刚毅狠厉之人,轻易不肯认输。她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横渡之约”,但内心底却是极度不服气。所以在“横渡之约”达成后不久,述律太后便再生异心,准备发动政变废黜辽世宗耶律兀欲,并将耶律李胡扶上帝位。
然而,母子俩的计划尚未实施便被人告发。耶律兀欲闻讯后先发制人,下令将祖母、叔父囚禁于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严禁他们出入。曾经权倾朝野、威风八面的述律平,就这样成为了阶下囚,她的传奇人生也从此画上了句号。
公元953年,在祖州被幽禁6年时间的述律平薨逝,终年75岁。死后,她与耶律阿保机合葬于祖陵。随着述律平的离世,属于她的那个时代也彻底结束了,但她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
参考《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