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池技术的成功集成,如同给“星尘”的家园系统注入了强劲的引擎。接下来的两周,工作室进入了高效运转的快车道。
程序组在阿明的带领下,日夜不停地测试、优化,确保新架构的稳定性,并开始着手开发顾殇规划中的玩家内容展示平台原型。键盘敲击声和低声讨论成了程序区的背景音。
美术组的工作室则变成了一个临时的“构件工厂”。叶羽琋带领着设计师们,根据新的技术规范,大量产出各种风格的建筑构件——从充满未来感的流光壁板,到古朴自然的原木栅栏,从规整的几何模块,到那些灵感源于榫卯、允许微妙角度调整的“特殊构件”。数位板的笔尖摩擦声和3d建模软件预览的旋转声此起彼伏。
策划团队则围绕着“如何激发玩家创造力”这个核心,设计着各种引导任务、建造挑战和即将到来的线上活动。白板上贴满了用户心理分析、活动流程草图和各种天马行空的点子。
顾殇和叶羽琋则如同这个精密机器的双核心。顾殇坐镇技术中枢,解决着集成过程中冒出的各种疑难杂症,同时规划着展示平台更底层的架构;叶羽琋则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协调资源,把控整体美术风格和用户体验的一致性,并将一线的反馈及时带给顾殇。
整个工作室弥漫着一种创造的激情和期待。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正在打造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游戏功能,而是一个让无数想象力得以安放和绽放的世界。
两周后,一个内部命名为“创世之初”的预览版本,在封闭的测试服务器上部署完成。这个版本包含了初步完善的家园系统,以及一个极其简陋、但功能核心已实现的玩家作品展示区。
决定进行第一次小范围内部体验。参与者除了核心团队成员,还邀请了公司内部其他部门一些非游戏专业的员工作为“小白用户”。
体验会安排在周五下午。会议室里,十几台电脑同时运行着预览版本。顾殇和叶羽琋站在后方,目光扫过每一个屏幕,神情专注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起初,测试者们还有些生疏,笨拙地拖动着基础的方块进行搭建。但很快,随着对“特殊构件”和动态拼接机制的熟悉,会议室里的气氛开始变得不同。
“哇!这个弧形屋顶真的可以这样扭过去!”
“你看我搭的这个!像不像我们老家的亭子?”
“等等,我试试把这个楼梯悬空放……天!居然真的可以!这什么神仙物理引擎!”
“你这个花园设计得好漂亮!怎么弄的?教教我!”
惊叹声、讨论声、求助声此起彼伏。那些原本只存在于设计图和代码中的构想,此刻正被这些初次接触的玩家,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出来。有人建起了歪歪扭扭却充满童趣的城堡,有人还原了记忆中的街角咖啡馆,还有人尝试着搭建抽象的艺术雕塑……
一个行政部的女孩,甚至利用各种弧形构件,拼出了一个颇具神韵的、圆润可爱的兔子窝,引得周围人纷纷围观。
叶羽琋看着屏幕上那些充满个性与生命力的创造物,眼眶微微发热。她下意识地看向顾殇。
顾殇也正注视着屏幕,他的表情依旧是惯常的平静,但叶羽琋捕捉到他眼底深处那一闪而过的、如同星火被点燃的光芒。那是一种看到自己的技术真正赋能于他人、催生出无限可能时,所产生的纯粹满足感。
阿明兴奋地跑过来,压低声音汇报:“老大,羽琋姐,后台数据一切正常!内存池稳得一批!并发建造请求完全没压力!”
这时,那个搭建了兔子窝的女孩转过头,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红晕,大声问道:“那个……我们建好的东西,以后真的可以发到一个地方,让别人来参观吗?”
叶羽琋走上前,笑着肯定地回答:“当然!下一个版本,就会有属于你们自己的‘星辰画廊’。”
会议室内响起一阵期待的欢呼。
体验会结束,测试者们意犹未尽地离开,还在热烈讨论着自己的“工程”。会议室里只剩下星尘团队的成员们,彼此对视,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兴奋与激动。
成功了。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成功,更是理念上的验证。他们亲手点燃的星火,已然在第一批接触者心中,燃起了创造的火焰。
顾殇走到白板前,在之前写下的“展示、社区、模板、竞赛”旁边,用力地画了一个发着光的星星符号。
星火已燃,只待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