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小岛上的发现,以及凌云那份关于“导航霸权”的紧急密报,如同两块巨石投入深潭,在南京与吕宋同时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朱棣在紫禁城养心殿内,反复阅读着凌云的奏报和那些破译的信件、海图碎片拓本。他的手指划过“璇玑基地”、“星图定位”、“海流秘钥”这些陌生的词汇,目光最终停留在那具精良航海钟和六分仪的附图之上。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或许不完全理解其中蕴含的全部技术意义,但他敏锐地嗅到了其中关乎帝国命脉的危险气息。
“跨洋导航霸权……”朱棣低声重复着凌云奏折中的这个词,眼中寒光闪烁。他深知,当年郑和下西洋,凭借的是世代积累的航海经验(更路簿)、牵星板以及指向针(罗盘),虽能远航,但其精确度与可靠性,依旧受制于风浪、天气与舟师的个人经验。若真有某种更精准、更不受天时制约的导航体系被他人掌握,那么大明的艨艟巨舰,在这无垠大洋之上,便如同盲人骑瞎马,优势将荡然无存!
“准凌云所奏!”朱棣猛地一拍御案,声音斩钉截铁,“着令南洋水师特遣舰队,即刻控制那无名岛屿,设立‘观星戍’,派精兵驻守,归凌云直辖!所有缴获之物,命其悉心研究,务必窥破其奥妙!另,着工部、钦天监,遴选精于历算、天文之才,火速前往吕宋,听候凌云调遣!此事关乎社稷,凡有需索,一应允准!”
皇帝的反应,比凌云预想的还要迅速和坚决。来自帝国最高权力中枢的支持,化为一道道措辞严厉的谕令和源源不断的人才、物资,跨越海疆,汇向吕宋。
与此同时,由“定远号”率领的特遣舰队,已抵达那座被凌云命名为“望璇岛”的无人礁盘。舰队副将李参将(原燕山护卫出身,以勇猛谨慎着称)亲自带队登岛,在发现石柱群的空地附近,建立了简易的营寨和防御工事,并升起大明龙旗,宣告此处已归大明所有。随行的天工院技术人员,则立即对那几根奇异石柱和缴获的仪器展开了详细的勘测与研究。
初步的发现令人震惊。那些石柱的排列,并非随意,而是经过极其精密的计算,其角度与特定时间、特定星辰(包括一些肉眼难以观测的暗弱星辰)的方位高度吻合!它们构成了一套原始的、固定的“星位基准坐标系统”!而那台精密的航海钟,其走时精度远超这个时代任何已知的计时工具,能够极大地减少海上经度计算的误差。那几张海图碎片上标注的经纬线,其基准似乎也与这套星位系统相关联。
“大人,” 负责勘测的首席工匠在发回的电报中(通过刚刚延伸到望璇岛附近岛屿的中继站)激动地写道,“此非寻常观星术!彼辈似在以星辰为锚点,构建一套独立于传统‘更路簿’与‘牵星板’的、全新的定位之网!若配合此等精密时计,其定位之准、之远,恐非我等目下所能及!”
凌云在吕宋基地接到电报,心潮起伏。对手走的是一条与大明目前依赖的、结合了实践经验与天文观测的传统航海术不同的道路——一条更依赖于精密仪器、数学计算和绝对时空基准的“科学化”导航之路!这无疑是更高维度的竞争。
“不能仅仅被动防御,必须主动出击,建立我们自己的、更强大的导航体系!” 凌云下定决心。他召集了刚刚从国内抵达的钦天监官员和算学博士,以及天工院的核心骨干,宣布启动“经纬工程”。
“经纬工程”的目标宏大而明确:整合并超越现有技术,建立一套由大明主导的、覆盖已知主要航线的、精确可靠的全球导航与授时体系。
工程分为数个方向同步推进:
1. 授时核心:集中力量改进航海钟。在缴获的钟表基础上,结合凌云带来的关于游丝、温度补偿等概念,研制走时更稳定、更适应海上恶劣环境的“大明标准时计”。
2. 观测网络:以“望璇岛”的星位基准点为蓝本,在吕宋、旧港、马六甲乃至未来可能控制的更多关键岛屿上,建立类似的永久性观星基准站,形成一个大明控制的“星位基准网”。
3. 电波授时与定位(远期构想):凌云提出了一个更为超前的概念——利用无线电波(电报的延伸)进行精确时间传递和辅助定位。这需要首先解决无线电报的技术难题,但他要求相关预研立刻开始。
4. 海图革命:组织力量,以新的观测数据和数学方法,重新绘制精确的南洋乃至更广阔海域的海图,采用统一的经纬网格,标注水深、洋流、暗礁,并开始探索建立标准的航道标识系统。
这是一项比造舰、造炮更加基础,也更加浩大的工程。它需要天文、数学、物理、精密制造、通信等多个领域的协同突破。
就在“经纬工程”紧锣密鼓展开之时,“圣主”组织对大明导航研究的窥探与破坏也接踵而至。
数日后,派往望璇岛轮换补给的一艘小型运输船,在夜间航行时,于一片浓雾中神秘偏离航线,触礁沉没,所幸大部分人员被救起,但船上运载的一批用于建设永久基准站的精密仪器和刚刚绘制的新海图草稿沉入海底。事后调查,排除了自然因素,极有可能是遭遇了某种声学或光学引导干扰。
几乎同时,吕宋基地内,一名负责整理“经纬工程”数据的低级书吏,在试图将几张关键星表数据偷偷带出时,被马三宝安排的暗哨当场抓获。审讯之下,发现他竟是被一名混入贸易市场的“香料商人”以重金和承诺引荐其子女进入“更好的学馆”为诱饵收买。
暗处的较量,从技术封锁、人才争夺,蔓延到了最核心的导航基础领域,变得更加直接和凶险。
凌云站在巨大的南洋海图前,上面已经标注出了新建立的望璇岛基准点,以及计划中的其他基准站位置。一条条虚拟的经纬线,仿佛构成了无形的战场。
“他们害怕了。”凌云对身旁的马三宝和几位核心将领说道,“害怕我们识破并夺取他们最大的依仗——精确导航的能力。这说明,我们找对了方向。”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如刀:“传令下去,‘经纬工程’所有参与人员,保密等级提升至最高。加强对所有基准站、运输线路的护卫。同时,通知李参将,以望璇岛为前出基地,扩大搜索范围,我要知道,‘圣主’的触角,在这片海域到底还有多少!他们那个‘璇玑基地’,究竟在南方那片大陆的何处!”
一场围绕地球经纬线、决定未来数百年海权归属的无声暗战,在星辰与海浪的见证下,骤然升级。大明与“圣主”,这两股代表着不同技术路径与文明野心的力量,在这浩瀚的南太平洋上,展开了对时空测量权的殊死争夺。谁先编织成这张覆盖全球的无形之网,谁就将扼住通往新世界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