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引光”带来的振奋尚未平息,天工院便迎来了朱棣的突然视察。这一次,没有预先通知,没有仪仗喧哗,只有朱棣带着几名贴身侍卫,轻车简从,直接出现在了“云枢阁”外的校场上。时值深秋,北风已带寒意,朱棣身披玄色大氅,立于风中,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正在紧张训练的“神机营”新兵。
凌云闻讯匆匆赶来,心中惴惴,不知这位心思深沉的王爷此番意欲何为。
“不必多礼。”朱棣摆了摆手,目光依旧停留在那些手持燧发枪、练习装填射击的士兵身上,“孤来看看,你破了那‘淬火’之壁后,这‘惊雷’淬炼出的,究竟是怎样的甲胄。”
他话语平淡,却让凌云心头一紧。这分明是听说了淬火工艺的突破,前来验证成果,更是要亲眼衡量天工院如今的分量。
“王爷,新改进的燧发枪,击发可靠性和射速均有提升,只是量产尚需时日……”凌云谨慎地汇报。
“孤不看过程,只看结果。”朱棣打断他,指向校场,“让你的人,演练一番。就用新枪。”
命令简洁而充满压力。凌云不敢怠慢,立刻下令神机营停止常规训练,改为实战对抗演练。他将五百人分为两队,一队使用最新一批改进型燧发枪,另一队则使用性能已趋稳定的早期型号,模拟攻防。
号角响起,演练开始。改进型燧发枪小队明显占据了优势。更可靠的击发机构使得哑火率大幅下降,持续火力更加凶猛。士兵们因为武器可靠而信心倍增,战术动作也更加果断流畅。尽管只是演练,使用的也是减装药的空包弹(凌云坚持的安全措施),但那密集而连贯的枪声,以及士兵们展现出的战术素养,已然让观者动容。
朱棣看得极其专注,不时询问身旁的侍卫统领张辅(此次随行)关于阵型变化、火力衔接的细节。当看到改进型小队利用一次漂亮的交替掩护射击,成功“击溃”了防守方的阵地时,朱棣的嘴角微微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演练结束,朱棣亲自走下点将台,来到士兵中间。他拿起一支还带着余温的改进型燧发枪,熟练地检查枪机,拉动击锤,甚至凑近闻了闻发射后的火药味。
“好枪。”他简短的评价格外有分量。随即,他转向那些因为王爷亲临而激动又紧张的士兵,声音洪亮地问道:“儿郎们!手持此等利器,可能为孤扫平叛逆,拱卫北疆?”
“愿为王爷效死!”五百人的齐声怒吼,震天动地,带着新式武器赋予他们的自信和杀气。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目光最后落在凌云身上:“凌云,你没有让孤失望。此军此械,乃孤手中利剑。然,利剑需常磨,方能永葆锋芒。朝廷虽暂退,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下一步,你有何打算?”
这是在询问天工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在试探凌云的战略眼光。
凌云深吸一口气,知道机会来了。他早已胸有成竹,躬身答道:“王爷,燧发枪与虎蹲炮,虽利,仍属‘点’、‘线’之威。然战场之势,乃‘面’之角逐。卑职以为,下一步,当着眼于三。”
“其一,乃‘讯’。战场瞬息万变,军令传递需迅捷如电。卑职正与几位巧匠研讨一种名为‘电报’之术,或可借金石之力,瞬息传讯于百里之外。” 他简单解释了电磁原理和电报的设想,虽未深入,但“瞬息百里”的概念已让朱棣眼中精光爆射。
“其二,乃‘动’。大军远征,粮秣辎重转运维艰。若能造出无需畜力、自走如飞之‘火机车’(蒸汽机车),铺设‘铁轨’于大地,则兵员物资调运之速,将十倍于今日!” 蒸汽机已有基础,铁路的构想更是石破天惊。
“其三,乃‘材’。如今钢铁之质,虽胜往昔,然距卑职所想,仍差之甚远。需探寻新矿,革新冶炼,造出更强、更韧、更轻之材,方能承载更强之力,铸就更坚之甲、更利之炮!”
凌云没有提及具体武器,而是从通信、机动、材料这三个支撑现代战争体系的基础领域入手,勾勒出了一幅更为宏大的工业强军蓝图。这既展现了他的远见,也巧妙避开了直接刺激朱棣敏感的“军权”神经,将天工院的角色定位在“支撑者”而非“主导者”上。
朱棣听完,久久不语。他背着手,在校场上踱步,玄色大氅在秋风中猎猎作响。显然,凌云的构想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将他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难以想象的境界。电报、铁路、更强材料……这些概念冲击着他固有的战争观念。
最终,他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盯着凌云:“凌云,你所图甚大!此非一日之功,所需银钱物料,更是天文数字。你可知其中艰难?”
“卑职深知!”凌云坦然迎视,“然,此乃强国之基,不得不为!卑职愿立军令状,先从电报与新材料入手,力求短期内有所小成,以证此路可行!至于银钱物料,天工院可设法自筹部分,亦可尝试以技术产出反哺,例如改进民用水车、纺机,以利民生,以战养战!”
“以战养战……好一个以战养战!”朱棣忽然朗声大笑,笑声中带着几分激赏和决断,“孤便准你所请!放手去做!北平乃至北地资源,尽你调用!孤倒要看看,你这‘惊雷’,最终能淬炼出何等模样的江山!”
这是一份空前力度的支持!意味着朱棣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了凌云描绘的工业革命路线图,并愿意投入巨大资源。
消息传出,天工院上下欢腾。而周铎等保守派,在得知朱棣不仅没有抑制凌云,反而给予了更大权限后,脸色铁青,却一时找不到新的攻讦借口。
然而,就在凌云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之际,马三宝再次带来了江南的消息。这一次,情报更加具体,也更为惊人:朝廷方面,似乎已与江南某些势力秘密接触,意图仿制燕军火器,甚至可能以高官厚禄为诱饵,挖角天工院的骨干匠人!而江南徐墨言背后的主人,身份也隐约浮出水面,可能与盘踞江浙沿海、亦商亦盗的某股强大海商集团首领有关,其势力甚至远及南洋!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马三宝阴恻恻地说,“凌先生,王爷的支持来之不易。如今,您和天工院,可是真正的众矢之的了。南边的,朝廷的,都盯着呢。下一步,您这‘惊雷’,可得劈准了地方。”
凌云站在初具规模的“云枢阁”楼顶,眺望着远处热火朝天的工坊和更广阔的天地。惊雷已响,淬炼出的不仅是利甲坚兵,更是一个风雨飘摇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他不仅要与技术难题搏斗,更要在这错综复杂的棋局中,为天工院,也为这片土地,杀出一条通往工业文明的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