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瑶看到玲玲又一次卡在自认为已反复讲解多遍的基础概念上时,有时也会被那缓慢得令人心焦的进度折磨得心头一紧,一股混杂着挫败感的无名火悄然涌起。握着笔的手指会因体内奔涌的、难以顺畅疏导的情感而用力下压,在草稿纸上留下深深的划痕。“为什么还不会?!”的念头在她脑中嗡嗡作响,考验着她的耐心极限。
但每一次!每一次当这烦躁即将冲垮理智的边缘时,只要她稍稍抬眼,视线便无可避免地撞进玲玲那双因熬夜复习、营养不良而布满蛛网般红血丝的、极度疲惫却毫无放弃之意的眼眸深处!那里面燃烧着一团不肯熄灭的火焰,炽热灼人!如同崖壁缝隙里的野草根系,抓住最后一缕湿气也要拼命扎根求生!这目光像一盆冰水,瞬间浇熄了苏瑶心头的焦躁。一股更强烈、更沉甸甸的责任感与决心随之燃起:她绝不能放弃!这个孩子值得她付出全部的韧性与坚持!玲玲不屈的灵魂也点燃了苏瑶骨子里的倔强——她咬着牙,在心里发誓:不信这堵墙撬不开!
她迅速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烦躁,语气重新变得如山涧清泉般舒缓。她抛弃旧思路,在玲玲对面坐下,拿出新草稿纸,重新寻找切入点。换一种方式,换一个比喻,换一个角度,耐心引导。直到玲玲死锁的眉头因某个关节的豁然开朗而微微舒展,紧握铅笔、指节发白的手腕放松一寸,眼中混沌的迷雾渐渐散去,一丝微弱却真实的理解之光开始闪烁,苏瑶才终于能稍稍松口气,如同攀登者抵达一个险峻的垭口,虽然疲惫,却充满希望。
然而,推动玲玲最终实现那石破天惊的“95分”突破、奠定这奇迹般蜕变最深根基的力量,远不止于苏瑶倾尽心血的课后辅导。这份奇迹赖以生长的沃土,深植于红星村这片古老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之中。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深刻改写无数个体命运的伟大事业。没有这片沃土,再辛勤的播种也难以收获硕果。
时间悄然拨回半年前的深春。红星村及周边几个深藏于群山褶皱的彝族村寨,发生了一件震动山乡、改写命运的大事。这不仅是玲玲一家命运转折的原点,也如涟漪般改变了阿果等其他孩子家庭的未来轨迹。
在希望之春播下的种子,经历夏日的辛勤浇灌与科学催化,于金秋结出了第一茬沉甸甸的果实。依托从省城农科院来红星村精准帮扶的资深工程师苏文远(苏瑶父亲)带来的革命性成果——适应高寒山地、抗逆性强、亩产数倍于传统品种的“丰产1号”优质苦荞种,以及一套完整的科学种植管理技术,红星村党支部书记索拉——这位因满脸虬须被亲切称为“大胡子”、在村民中威望极高的彝族带头人,迸发出惊人的魄力与凝聚力。
面对部分习惯“靠天吃饭”、对新技术心存疑虑的老把式的微词与阻力,他顶住压力,多方奔走协调,将村民会议变成思想动员阵地,用乡亲们听得懂的乡土语言解读专家数据,用看得见的未来图景说服人心。凭借数十年积累的信任与威望,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他成功促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联合体:红星苦荞种植合作社。
如同一根坚韧的命运纽带,它将红星村及邻近岩脚、野坝口、红崖口等十几个村组原本分散如沙的种植户,紧紧团结在一起。在合作社成立大会上,索拉书记洪亮的声音在简陋的会场里激荡,他有力地拍着胸膛,目光如炬扫视台下几百双或期待或犹疑的眼睛,声震四壁:“‘阿都木莫几各’(我们彝家汉子),要翻身,要致富,就得把指头攥成拳头!一个人再能干,挖不出金山,抱不成火塘热乎!只有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走出光明路!一个人富不算富,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过上好日子,咱们红星村才叫真脱胎换骨!”这铿锵誓言,如同干柴遇烈火,瞬间点燃了村民们眼中沉淀已久的、对改变命运的深切渴望。
合作社的诞生,对千百年来习惯于单打独斗、在贫瘠土地上挣扎求存的种植户而言,不啻为一场生产关系的革命:
合作社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统一提供经严格筛选处理的优质种苗,降低农户风险。更关键的是,它提供了全过程、规范化的科学指导与服务——从播种时机、精准施肥到病虫害绿色防控。苏文远工程师依托合作社平台,首次在红星村引入农科院专家定期田间授课和高标准示范操作。他亲自带领本土农技员穿梭田间,手把手教大家观察墒情、识别病害、科学间苗。田间地头,第一次出现了专业科研人员现场指导的身影。靠经验、口诀的传统耕作,首次被可验证的科学方法照亮。
·
最核心、最让村民安心的是,苏文远利用自身人脉和合作社规模优势,成功与通过“东西部协作”引进的本县大型苦荞精深加工企业——“高原绿野食品厂”,签订了长期保底收购合同!这份印着鲜红大印、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如同一颗“定心丸”,彻底根除了千百年来“增产不增收,价贱伤农”的魔咒。再不用担心丰收的苦荞烂在场上或被流动商贩压价。合同明确了最低保护价和质量标准,即使市场波动,农户收益也有兜底。
“种子有保障、技术有指导、销售有靠山”——三合一的产业闭环雏形初具!希望的曙光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承诺。这坚实的产业链基础,正打通从田间到市场的通道。
几乎与合作社挂牌同期,在红星村村口东头,一栋废弃多年、墙体苔藓遍布、屋顶漏雨的旧集体粮仓,迎来了新生。在村民义务劳动和苏文远团队技术支持下,陈旧梁柱得以加固,外墙重新抹灰粉刷。焕然一新的建筑门口,挂上了“红星村农副产品初级加工点”的崭新牌子。
尽管规模不大,更像乡间作坊的起点,但它是苏文远极力争取、在乡镇支持和县扶贫资金精准滴灌下的成果。狭小空间内,安装了几台崭新的关键设备:滚筒清洗机、振动分拣设备、立柜式烘干机。这些曾经只在县城工厂或宣传片中见过的“铁家伙”,第一次将工业文明的“脉搏”与“呼吸”,扎进了红星村纯然的乡土。那日夜不息的轰鸣,被村民们亲昵地称为“希望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