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夜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周一一早,加密电脑的提示音就打破了书房的宁静。
这次不是预警,而是一份来自“新长安”的加密任务简报,标记为“潜流级”。
段子昊快速浏览,眉头微蹙。“不是单一节点,”他把屏幕转向吴佑楠,“是系统性扰动。范围很广,目标指向……全球范围内的几个关键初创科技团队。”
简报显示,一股难以追踪的资本和技术力量,正以异常精准的方式,介入数个具有颠覆性潜力的科技领域——量子计算、生物合成、下一代通信。
干预手段极其隐蔽:非恶意收购,而是通过复杂的投资结构、人才挖角、甚至舆论引导,微妙地改变这些团队的研究方向和决策节奏,使其偏离原本最具潜力的轨道。
“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轻轻拨动时钟的指针。”吴佑楠指尖点着屏幕上那几个被重点标注的团队名字,“不破坏,只带偏。目的是什么?”
“延缓,或者……扭曲。”段子昊调出时空网络的历史数据模型进行比对,“这种模式……很像记录中提到过的‘熵增抑制者’的手法。他们不直接对抗文明,而是通过制造无形的阻力,增加文明前进的熵耗,让关键的科技突破晚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对手从具象的文化传承危机,变成了无形的资本与信息流。
战场从具体的时空节点,转移到了全球化的复杂网络。
“需要定位干扰源,分析其运作模式。”段子昊开始部署,“浩天那边,需要借助林氏集团的全球投资网络,梳理这些异常资本流动的路径。云飞教授的人脉和学术洞察力,可以帮我们评估这些干预对技术路线的潜在长期影响。”
“我和欣妍,可以从文化和舆论层面入手,”吴佑楠立刻接上,“看看是否有配套的、微妙的观念引导在配合资本动作。”
行动在无声中展开。
林浩天动用了家族基金的核心分析团队,以评估新兴科技投资风险为由,开始追踪那些绕过常规监管的、结构复杂的跨境资金流。
过程如同在迷雾中穿行,对方显然也是高手,痕迹被抹得极其干净,几次追踪到关键节点便断了线。
马云飞教授则利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与那几个被标记的团队核心成员进行了“偶遇”和深入交流。
他带回的反馈印证了猜测:团队内部确实出现了不寻常的战略分歧,源于某些新晋“战略顾问”或主要投资方看似合理、实则偏离核心目标的建议。
蒋欣妍的时尚传媒圈子成了意想不到的信息源。
她敏锐地注意到,近期的几本高端科技和生活类杂志上,出现了一系列看似客观、实则巧妙地贬低激进创新、鼓吹“技术稳健主义”的文章,作者背景均与某些低调的智库有关。
吴佑楠通过苏氏集团的公益和创投平台,接触了一些苦苦挣扎的真正技术创新者,听到了他们被资本和舆论无形挤压的困境。
信息碎片汇聚到段子昊这里,通过“织时者”的权限和模型进行整合分析。一幅更清晰的图景逐渐浮现:一个结构松散但协同高效的网络,正利用全球化体系的缝隙,进行着精准的“文明减速”。
“不能硬碰硬,会打草惊蛇。”段子昊在家庭会议上总结,“对方隐藏在合法商业行为之下。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在暗,且知道他们的最终目的。”
反击策略确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林浩天的团队调整策略,不再试图揪出幕后黑手,而是开始架构几个更具吸引力的“白骑士”投资基金,通过完全合规的渠道,为那些被干扰的团队提供更优渥、且绝不干涉具体研究的资金支持,稳住他们的核心方向。
马云飞教授联合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学界泰斗,发起了一个小型论坛,旗帜鲜明地论述“临界点创新”对文明进程不可替代的价值,从理论高度对抗那股“稳健”的暗流。
蒋欣妍利用她的影响力,策划了一组报道,聚焦于那些坚持梦想的科技创新者,用鲜活的故事唤起公众对真正突破性技术的关注和支持。
吴佑楠则推动苏氏集团与其中一个在生物合成领域被干扰的团队,达成了一项纯粹支持基础研究的战略合作,提供了他们急需的、不受干扰的实验资源和研发空间。
这些行动,如同几股清泉,悄无声息地注入被无形之手搅动的浑水之中,缓慢而坚定地抵消着那股偏离的力量。
没有正面冲突,没有电光火石,只有资源、理念和关注度的微妙再平衡。
两周后,“新长安”的反馈抵达。
“潜流级任务更新:目标区域系统性扰动已检测到抵消效应。关键科技节点偏移风险降低。干扰源活动迹象减弱,转入持续监控。”
段子昊关闭屏幕,书房里一片安静。
这次,没有具体的“星火续燃”,只有一场无形的潮汐悄然退去。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花园里,吴佑楠正带着刚放学的双胞胎和另外两家的孩子玩老鹰捉小鸡。
夕阳的金光洒在他们身上,笑声隔着玻璃隐隐传来。
忆唐跑得太急摔了一跤,吴佑楠赶紧跑过去,检查了一下,笑着揉了揉他的脑袋,小家伙自己爬起来,拍拍土,又咯咯笑着冲进了游戏里。
段子昊看着,嘴角微微上扬。
这就是他们守护的。不仅是那些关乎文明进程的宏大科技,更是这摔倒了能笑着爬起来、在阳光下自由奔跑的日常。
那些试图延缓未来的暗流,或许能暂时制造波折,却无法阻挡生命和文明本身向上、向前的蓬勃力量。
长路依旧,潮涌无声。但守护者,亦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