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后花园,李承乾正在测试新改进的复合弓和火铳的性能。但,他的目光落在不远的靶子土砖上,这些土砖被摆成了一堵矮墙。
看着这些土砖,李承乾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前世。他想起了自己老家附近的那个小烧砖厂。
那里的工人,每天都在忙碌地烧制着砖块。小烧砖窑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他小时候的一个重要记忆。
李承乾好不容易获得的灵感,他害怕自己把这件事忘了,转身离开后花园,来到了书房里。
二月二休沐,李承乾刚想出宫转转,顺便到太上皇的大安宫一趟。
这时,“殿下,您这是要出宫吗?”武曌一脸担忧地问道。
李承乾点了点头,笑着说:“是啊!今天是二月二休沐,我想出去走走。”
武曌连忙劝阻道:“殿下,要不再等两天吧?上次的遇刺的事情,才过去不到两个月,刺客还没查到呢?”
李承乾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武曌是担心他的安全。毕竟,上次的刺杀事件让所有人都心有余悸。
近侍太监张阿西也在一旁附和道:“殿下,这次出宫的话,一定要带上弓箭手队和火铳枪队,以防万一。”
李承乾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曌儿,我这次只是去皇爷爷的大安宫,不出长安城,刺客可不敢走皇帝眼皮子底下搞事,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老张,你去叫上仁贵,再备一辆马车。这次,只带上火铳队吧!”
大安宫里,李承乾将自己带来的小玩具送给了年仅三、四岁的小姑姑李雅玉,才对皇爷爷李渊表明了此次前来大安宫的真正目的。
“皇爷爷,孙儿有一个大规模烧制红砖的方法,想要带上我的几个小叔叔们一起去尝试一下。”
李渊听闻此言,不禁好奇地询问道:“高明,你为何要将这个方法给你小叔叔们呢?还有,你自己……”
李承乾连忙解释道:“皇爷爷,您也知道,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而且,孙儿的皇庄如今几乎已经被人渗透得像个筛子一样了。”
“所以,孙儿觉得将烧砖厂建在小叔叔们的皇庄里更为妥当。这样一来,各位小叔叔们只需稍稍分一些红利给我就行!”
李渊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李承乾的想法。
三天后,李承乾精心绘制好了小烧砖窑的图纸,并将砖坯子的原料配比详细地写在了另一张宣纸上。
他将这两张宣纸郑重地递给了太监张德。
“小德子,你一定要将这两张宣纸亲手交到太上皇的近侍太监耿立冬手中,绝对不能有任何差错,否则必定会受到重罚。”
张德赶忙躬身应道:“奴才遵命!”
一个月后,小叔叔们的第一批红砖烧制完成了,李承乾也被太上皇李渊叫来了大安宫。
李承乾端详着眼前第一批烧制完成的红砖,只见这些红砖颜色鲜艳、表面平整,没有明显的瑕疵。
李承乾又拿起一块红砖,感受着它的重量和质地,又从旁边拿起一块土砖,将两者轻轻对碰了一下。
只听得“砰”的一声脆响,红砖毫发无损,而土砖则碎成好几块。果然,正如他所料,红砖的硬度要比土砖高出不少。
李渊见状,不禁面露喜色,开口说道:“高明,我已经派人计算过了,发现一块红砖和一块土砖的造价相差并不大。只是,要如何才能让老百姓接受并使用红砖呢?”
李承乾略加思索,答道:“皇爷爷,孙儿想到一个办法。可以在家常菜酒楼前举办一个红砖和土砖的对碰试验,邀请附近的百姓们前来观看。”
“可以让老百姓亲自上手体验红砖的坚硬程度,并当场公布红砖的价格比土砖还要便宜一文钱的消息。这样一来,百姓们自然就会对红砖产生兴趣,进而愿意使用它。”
李渊听后,思考片刻,却缓缓摇了摇头,说道:“直接在家常菜酒楼门前进行两种砖的对碰实验,恐怕不太妥当。毕竟,这样做,很可能会引起土砖厂掌柜(背后的大家族)不满,甚至可能会遭到他们的报复。”
李承乾闻言,连忙问道:“那皇爷爷,您可有什么更好的主意吗?”
李渊微笑着说道:“高明,借你的要常菜酒楼一用,在酒楼的前后左右,以及整个一楼大厅的地面都铺上红砖。”
“不仅如此,在酒楼外角落放置一部分红砖,既不使用它们,也不阻止别人去偷拿。就让老百姓自己去尝试和体验吧。”
第三天,长安城东市上原本最热闹的家常菜酒楼突然停业整顿了。
老百姓惊讶地发现,酒楼的地面上原本铺设的灰色的土砖都被掀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红砖,甚至,一楼大厅的地面也都铺满了这种红色的砖块。
这一奇特的景象吸引了众多看热闹的老百姓,他们好奇地围拢过来,交头接耳地议论纷纷。
有些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胆子大一些的老百姓更是直接走上前去,将红砖和土砖相互碰撞一下,想要亲自感受一下这两种砖块的区别。
当然,这些胆大的老百姓,其实都是李渊特意安排好的。他们的行为引起了周围人群的关注,大家都急切地想知道这红砖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当老百姓们亲眼目睹了红砖的硬度和美观之后,他们不禁为之惊叹。
这红砖不仅质地坚硬,颜色鲜艳,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于是,老百姓纷纷涌向家常菜酒楼的掌柜,急切地询问一块红砖的价格以及它的来源。
不出所料,当老百姓们得知红砖的价格竟然比灰色土砖还要便宜时,他们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心中的欲望被瞬间点燃。
毕竟,家对于每一个老百姓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念想,而这种既美观又实惠的红砖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改善居住环境的绝佳选择。
李渊为了几个孩子的未来,可谓是煞费苦心。于是,他又建起了好几座烧砖窑,让自己那四位年仅十来岁的儿子们,去管理红砖生意。
三月初某天,长孙皇后寝宫,李世民的脸色显得十分阴沉。他满脸不高兴地抱怨。
“高明,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竟然把红砖生意交给了我那几个不争气的弟弟去打理,要知道,每块砖只赚一文钱,可他们也赚了不少呢!”
长孙皇后见状,连忙开口安慰道:“也许上次遇刺事,真的让高明伤透了心吧!二郎,你不妨想一想,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而且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你还会去争抢那个位置吗?”
李世民听后,沉默不语,他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过了许久许久,他依然没有说出一句话来,仿佛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太过沉重,难以轻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