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雾霭似乎也浸透了权力的筹算。亨利一世,这位老谋深算的国王,早已通过秘密渠道知晓了法兰西岛和巴黎发生的剧变——蒙古铁骑与罗马军团如何强势入侵并瓜分西欧腹地。巨大的危机感如同北海的寒冰,侵蚀着他的内心。他深知,偏安一隅的英格兰绝无法独自抗衡这两大巨兽,甚至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为保全王国,乃至为自己寻得一条后路,一个大胆而又无奈的计划在他心中成型:必须寻求东方大宋的保护。而最能绑定大宋利益的方式,莫过于此。他决定让位给女儿玛蒂尔达,并选择在西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这座象征着王权神圣性的场所,为她举行加冕仪式。此举既是对内巩固继承权(尽管付出了艾德林的代价),更是向外,尤其是向赵构,展示英格兰全面倒向大宋的决心。
玛蒂尔达对父王的提议并未推辞。于公,这符合王国生存的最高利益,也是她权力野心的终极实现。于私,她对那位康王赵构——这个兼具文雅气质与超绝武功的综合体——早已暗生情愫。政治需求与个人倾慕在此刻完美重合,使她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顶沉重的王冠。
数日后,威斯敏斯特教堂。庄严肃穆的钟声回荡不息,彩绘玻璃滤下的光线如同上帝的目光,凝视着这场决定英格兰未来的仪式。贵族们神色复杂,见证着一位女王的诞生,也忐忑不安地猜测着王国未来的方向。
在最重要的加冕环节之后,新女王玛蒂尔达邀请大宋康王赵构致辞。
赵构步上前台,一身合体的礼服衬托出挺拔的身姿,他目光沉静,扫视全场,用清晰而沉稳的声音,发表了一篇题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演讲。
他并未过多提及武力与征服,而是从个人品德修养(修身)谈起,强调家庭和睦与责任(齐家),延伸到治理国家的智慧与仁政(治国),最终升华至天下大同、世界各安其分的理想(平天下)。其言辞引经据典,却又深入浅出,将东方的哲学智慧与当下的现实格局巧妙结合,勾勒出一幅不同于蒙古霸权和罗马权术的、以秩序与仁爱为基础的未来图景。
这篇演讲深深震撼了在场的英格兰贵族,其内容之深邃,气度之恢宏,令许多人首次直观感受到东方文明的厚重。事后,演讲全文被郑重其事地镌刻在石碑之上,立于威斯敏斯特教堂之内,永志留存,成为了东西方交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演讲尾声,赵构话音一转,朗声宣布:“为贺玛蒂尔达女王陛下加冕之喜,我大宋之贺礼,已由黑衣大食能量商船队满载,运抵伦敦港!”
他目光投向教堂大门方向,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港口景象:“此次,黑衣大食教主纳速鲁定阁下亦亲自随船前来,不仅带来了大宋的友谊,更带来了来自巴格达的厚礼,愿与英格兰永结友好!”
这一宣布,再次引起轰动。黑衣大食的能量商船队代表着丝路财富与科技,其教主的亲临更是给予了新女王极高的礼遇。这份“厚礼”既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与资源,更是强大的政治支持信号。
加冕仪式在巨大的震撼与复杂的期望中落幕。玛蒂尔达戴上了王冠,赵固树立了权威,大宋与黑衣大食展示了跨大陆的影响力。英格兰的未来,已然与遥远的东方紧密捆绑在了一起。西敏寺的钟声,敲响了一个新时代的序章,但其旋律是吉是凶,无人能完全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