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好事啊!玉石文化就是要大家一起传承和发扬。咱们这个小组以后还可以搞更多活动,比如请专家来讲课,组织大家去玉石产地参观。”林超兴致勃勃地规划着。
有一次,交流小组组织了一次去玉石产地的参观活动。大家一路上充满了期待,林超就像一位导游,给大家介绍着沿途与玉石相关的风土人情。
到了产地,大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漫山遍野的石头,工人们在矿洞里忙碌地开采着玉石。
“哇,原来玉石是从这里开采出来的啊!”
“这开采过程可真不容易。”
大家纷纷发出感慨。
林超带着大家参观了玉石开采的流程,又去了当地的玉石加工厂,让大家亲眼看到一块石头是如何变成精美的玉石制品的。
在玉石加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工具,一块块原本粗糙的石头在他们手中逐渐焕发出光彩。
林超指着正在雕刻的师傅,大声地跟大家说:“瞧见没,这雕刻可是个细致活,每一刀都得拿捏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少一分那都影响这玉石成品的韵味。”
大家围在师傅身边,眼睛都看直了,有人忍不住问:“师傅,您干这行多久啦?这手艺可真绝!”师傅笑着擦了擦汗说:“我啊,打小就开始学这手艺,都几十年咯,熟能生巧罢了。”
参观完加工厂,大家找了个地方坐下来,交流这次参观的感受。有个年轻人兴奋地说:“林爷爷,以前就光知道玉石好看,没想到从开采到加工有这么多门道,真是长见识了。”
林超笑着点点头,“这才哪儿到哪儿啊!玉石文化的学问大着呢。就好比这玉石的种类,什么和田玉、翡翠、岫玉,各有各的特点,产地不一样,质地、颜色、价值都差老鼻子远了。”
有人接着问:“林叔,那您说哪种玉石最好啊?”林超摆了摆手,“这可不能一概而论。每种玉石都有它的好,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和田玉温润细腻,翡翠颜色鲜艳,岫玉呢,也有它独特的美。而且啊,玉石这东西,讲究个缘分,说不定哪天你就碰到一块合你眼缘的,那对别人来说可能不咋地,对你来说就是宝贝。”
回到家后,林超心里还想着这次参观活动。他觉得这样的实地体验对大家了解玉石文化太有帮助了,以后得多组织几次。
这时候,电话响了,是出版社的编辑打来的。
“林先生啊,您的书现在销量特别好,好多读者反馈说特别受益。我们打算再版,您这边有没有什么新内容想加进去的?”编辑的声音充满喜悦。
林超一听,高兴坏了,“哎呀,那敢情好!我还真有些新想法。这段时间我参加了不少活动,也接触了更多的玉石知识和故事,正好可以加到书里去。”
挂了电话,林超立马就开始整理思路,想着要把这次玉石产地参观的经历写进去,再加上一些新的玉石鉴定小窍门和保养方法。
接下来的日子,林超又忙开了。每天不是在整理资料,就是在写新内容。有时候写着写着,就想起以前遇到的那些跟玉石有关的事儿,忍不住就多写几笔。
有一回,他想起早年在一个古玩市场上,遇到一个卖玉石的老头。那老头摆了个小摊子,上面全是各种各样的玉石小物件。林超当时就被一块小玉佩吸引住了,拿在手里端详了半天。
“大爷,您这玉佩有点意思啊,给我讲讲呗。”林超笑着跟老头说道。
老头看了林超一眼,慢悠悠地说:“这玉佩可有年头了,是我家传下来的。我也不懂啥专业知识,就是觉得好看,一直留着。现在年纪大了,也没啥用,就拿出来卖咯。”
林超仔细观察玉佩,发现这玉佩质地温润,雕刻的纹路虽然简单,但透着一股古朴的气息。他心里觉得这玉佩不简单,就跟老头商量价格。
最后,林超以一个还算合理的价格买下了这块玉佩。回去后,他查阅了好多资料,又请教了一些行家,发现这玉佩竟然是清朝末年的物件。
“这可真是个意外之喜啊!”林超每次想起这件事,都忍不住乐。现在他打算把这个故事也加到书里去,让读者们也感受感受这种在玉石世界里“捡漏”的乐趣。
随着新内容不断增加,林超的书变得更加丰富精彩。出版社那边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再版的准备工作,从排版到封面设计,都跟林超反复沟通。
“林先生,这次的封面我们想设计得更有文化气息一些,您看用一幅古代玉石雕刻的图案怎么样?”编辑拿着设计初稿跟林超商量。
林超看了看,觉得还不错,但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可以再把颜色调得古朴一点,突出玉石那种内敛的气质。还有啊,在书的腰封上,能不能加上一些读者的好评和推荐语,这样更吸引眼球。”
编辑听了,不住地点头,“林先生您真是太有主意了,就按您说的改。”经过一番精心筹备,新书再版顺利发行。刚一上架,就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追捧,销量一路飙升。
不少新读者在网上留言:“这本书真的太赞了,不仅有专业知识,还有好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玉石文化。”“林超老师的书就像一位亲切的向导,带着我走进了神秘又美妙的玉石世界。”
看到这些留言,林超心里乐开了花,“看来我的努力没白费,能让这么多人对玉石文化感兴趣,值了!”
有一天,林超接到了一个远方亲戚的电话。
“叔,我最近在外地看到一个玉石展销会,规模可大了,全国各地的玉石商家都来了。我听您老是念叨玉石,要不您也来看看?”亲戚热情地邀请道。
林超一听,顿时来了兴致,“那行啊,我还真想去见识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