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黄昏。特拉维夫,总理办公室的空气中弥漫着绝望与苦涩。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背对着他焦头烂额的内阁成员和高级将领。窗外,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悲壮的血红色,仿佛在为他岌岌可危的政治生涯和他所坚持的强硬路线奏响一曲挽歌。
他的手在微微颤抖,尽管他极力掩饰。桌上,散落着来自国防部长、摩萨德局长、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的紧急报告,每一份都如同死刑判决书。
国防部: “精确制导弹药库存低于维持高强度作战两周的最低红线。铁穹系统拦截弹补充速率无法应对新一轮密集火箭弹袭击。士兵疲惫指数爆表,士气低落。”
摩萨德: “国际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连锁反应已显现。欧洲多个盟国暗示将重新审查对以军售合同。全球犹太社区支持率出现显着下滑。阿拉伯世界正准备利用新地位在Icc发起新一轮诉讼浪潮。”
财政部\/央行: “谢克尔持续暴跌,资本外逃加速。主权信用评级遭多家国际机构下调预警。高科技产业,国家经济命脉,面临投资者大规模撤资风险。经济崩溃近在眼前。”
这些冰冷的文字,汇同窗外那血色夕阳,构成了一个他无法再否认的现实:他输了。不是输在加沙的地道战和巷战中,而是输在了全球舆论场、国际法庭和金融市场的无形战场上。美国的断供是致命一击,而全球大国的集体承认,则是彻底封死了他所有的退路和幻想。
他缓缓转过身,脸色灰败,眼袋深重,往日的强硬与自信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个被逼到绝境的老人的疲惫与挣扎。他的目光扫过内阁成员们——极右翼的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ben-Gvir)怒目而视,仿佛要生吞活剥了他;中间派的国防部长加兰特(Galant)面色凝重,回避着他的目光;财政部长则是一脸毫不掩饰的恐慌。
“先生们,”内塔尼亚胡的声音沙哑,失去了往日演讲时的所有魅力,“我们……已别无选择。” 这句话仿佛抽干了他所有的力气。
本-格维尔猛地跳起来:“背叛!这是投降!我们要战斗到底!让全世界看看犹太人的骨气!”
“骨气?!”内塔尼亚胡突然咆哮起来,声音因愤怒和绝望而撕裂,“骨气能挡住火箭弹吗?骨气能填补国库的空洞吗?骨气能阻止国际刑警组织的逮捕令吗?!你想让以色列变成第二个朝鲜,被全世界孤立、制裁,直到饿死吗?!”
会议室死寂,本-格维尔被吼得愣住了。
内塔尼亚胡重重地坐回椅子,双手捂住脸,良久,才抬起头,用一种近乎虚无的平静语气说:“通过军事渠道,向加沙前线所有部队指挥官发布命令:自当地时间5月1日零时起,停止一切主动进攻性军事行动。部队转入防御态势。开始制定分阶段、有秩序撤出加沙地带大部分地区的计划和时间表。优先撤出人口稠密区。具体方案,由国防部在24小时内提交给我。”
命令下达。没有欢呼,没有争论。只有一片死寂的、沉重的接受。这是一个政权在现实面前被迫低头的屈辱时刻。持续一年多的加沙军事行动,以这种近乎溃败的方式,画上了一个仓促的句号。
消息一出。
巴勒斯坦民众涌上街头,挥舞着新生的巴勒斯坦国旗,欢呼、哭泣、鸣枪庆祝,将这一天称为“解放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宣布这一天为全国假日,并发表讲话,称赞这是“巴勒斯坦人民坚韧不拔的胜利和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胜利”。
支持巴勒斯坦的左翼团体、人权组织、学生团体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集会。标语上写着“停止种族隔离!”“巴勒斯坦自由!”“人民的胜利!”。演讲者将克里斯的“星火革命”和内塔尼亚胡的撤军称为“进步主义对顽固鹰派的决定性胜利”。
阿拉伯世界官方反应谨慎,但民间洋溢着喜悦与宽慰。媒体纷纷以“历史性转折”、“以色列战车的失败”为题进行报道。
#Freepalestine(自由巴勒斯坦)、#Gazawithdrawal(加沙撤军)等标签席卷全球趋势榜。活动家、学者、明星纷纷发文庆祝,将此举视为几代人长期抗争的成果。
在全球左翼和进步力量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撤退,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和道义观的胜利,是“星火革命”价值观在全球舞台上的重大实践和成功验证。
华盛顿,白宫。克里斯总统、小林真奈国务卿、苏西·韦斯特幕僚长看着屏幕上全球欢庆的画面和耶路撒冷传来的正式撤军通告,表情平静,没有丝毫意外。
“全球舆论一边倒的欢呼,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道德资本和民意缓冲。”真奈补充道,“欧洲领导人发来的贺电措辞前所未有的热情。阿拉伯世界私下表达了谨慎的感谢。”
“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生命,进入倒计时。”苏西冷冷地说,“他的极右翼联盟即将崩溃。我们需要为‘后内塔尼亚胡时代’做准备。”
克里斯点了点头:“是时候了。给他那根救命稻草,也是套上缰绳的时候了。回复耶路撒冷:美国总统同意内塔尼亚胡总理于5月5日访问华盛顿,进行工作会谈。议程聚焦于:加沙撤军后的安全安排、人道主义援助协调、以及基于两国方案重启和平谈判的路线图。”
“5月5日?”真奈确认道,“只给他五天时间稳定国内局势?这很紧张。”
“就是要紧张,”克里斯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他没时间巩固权力了。他必须带着最急迫的需求和最脆弱的姿态来华盛顿,这样,我们开出的条件,他才没有讨价还价的底气。告诉他,会谈将在戴维营(camp david)举行,给他一点‘历史感’的安慰,但别让他有任何错觉——这不是平等谈判,而是他来听取我们的‘指导’。”
命令立刻被传达。
一小时后,耶路撒冷。内塔尼亚胡在总理办公室的废墟般的气氛中,收到了白宫的正式邀请函。他看着那个日期和地点,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扭曲的笑容。
他知道这是陷阱,是胜利者的施舍,是他被迫吞下的苦果。但他别无选择。这是他挽回一丝尊严、或许还能为以色列争取到一点安全保障的最后机会。他几乎能想象到克里斯在戴维营等着他时,那副冷静而居高临下的表情。
“通知内阁,”他疲惫地对助手说,“接受邀请,准备代表团,前往戴维营。”
……
玛莎·埃文斯的办公桌上,又堆起了一摞新的文件夹,标签是“戴维营峰会预备简报”。她看着屏幕上内塔尼亚胡宣布撤军时那灰败的脸,以及世界各地欢庆的人群,心中没有太多波澜。十七年的白宫生涯让她早已习惯了政治的翻云覆雨和权力的瞬间易手。
她拿起一份需要她整理归档的、外交部所做的撤军后加沙治理方案摘要,标题是《临时国际治理机构(tIA)概念框架》。
她轻轻叹了口气,拿起她那杯咖啡,抿了一口。
“又一个烂摊子要收拾了,”她低声自语,带着看透一切的疲惫与淡然,“只是不知道,这次……能不能真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