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哲抱着工具箱赶到老粮店时,朝阳刚透过玻璃门照在旧留声机上——铜喇叭泛着暖光,木质机身的暗红色漆皮有几处剥落,露出里面的浅木色,像老茶馆桌腿上的磨损痕迹。
他蹲下来,打开工具箱,里面摆着几样旧工具:螺丝刀是爷爷传下来的,木柄包着浆;
镊子尖磨得发亮,是修旧收音机时常用的;
这些工具比新工具更贴合老留声机的螺丝纹路,是他从地球记忆里“翻”出的老物件修复经验,却只说是“跟着老匠人学的技巧”。
“先看机芯有没有锈住,”岳川站在旁边,指尖轻轻碰了碰留声机的唱臂,“老留声机的唱针最娇贵,别硬掰。”
陆哲点点头,用小毛刷蘸着温水,一点点清理机芯里的灰尘——灰尘里混着些细碎的粮末,是当年粮店的小麦粉,清理时还能闻到淡淡的麦香。
“星娱要是修这个,肯定用高压水枪冲,再喷层新漆,”他边清理边说,“哪会管这些粮末里的故事。”
没过多久,张爷爷就提着个布包来了,里面是三张黑胶唱片,封套泛黄发脆,上面用钢笔写着唱片名:《茉莉花(1975年版)》《槐巷小调》《粮店晨曲》。
“这是老经理的宝贝,”张爷爷小心翼翼地拿出唱片,“《粮店晨曲》是当年粮店开门时放的,一放这曲子,街坊就知道该来买粮了;《槐巷小调》是茶馆的评书先生编的,里面还唱到李叔的馄饨摊呢。”
林野的相机立刻对准唱片,拍封套上的手写字迹——笔锋带着老派的工整,“1975年”的数字旁边还画了个小粮囤;再拍唱片边缘的划痕,每道划痕都藏着岁月的痕迹。
“这些划痕不能修掉,”他对着陆哲说,“播放时的‘沙沙’声,才是老唱片的灵魂,星娱肯定会用软件把划痕修得干干净净,反而没了味道。”
陆哲把《粮店晨曲》唱片放在唱盘上,轻轻放下唱针——先是一阵“沙沙”的划痕声,接着传来轻快的民乐旋律,笛子和二胡交织,中间还混着隐约的“粮店开门声”(是当年录音时特意加的现场音)。
“就是这个调!”张爷爷突然红了眼,“当年我每天听着这曲子开粮店门,李叔总踩着曲子来买玉米面,现在一听,像回到了三十年前。”
夏晚晴坐在旁边,手指跟着旋律在吉他上轻拨——她没立刻弹唱,而是先记下调子,准备改编成吉他版,“这曲子里有粮店的烟火气,改编时要保留民乐的轻快,再加点吉他的温柔,像把老粮店的早晨唱给大家听”。
可当天上午,周曼的手机收到社区居民发来的照片——星娱在社区广场搭了个“怀旧修复展”,摆着台“旧留声机”,却是用新木料仿的,漆皮亮得刺眼,唱针是塑料的;
旁边还雇了人假装“修复老唱片”,用胶水把唱片边缘的划痕粘住,再喷层亮漆,假装是“翻新完成”。
“连留声机的木纹都敢造假,”陆哲看到照片,把唱针轻轻抬起来,“咱们这台留声机的木纹是自然生长的,有粗有细,他们的是机器印的,连纹路方向都一样,太假了。”
张爷爷也跟着说:“真正的老唱片修复,哪会用胶水粘?得用细砂纸轻轻磨,还得保留划痕的‘记忆’,他们这是毁唱片!”
社区居民的吐槽很快刷满社交平台:“去粮店听了真的老唱片,再看星娱的假留声机,像吃了苍蝇”“星娱连唱针和牙签都分不清,还敢搞修复展?”“粮店的《粮店晨曲》能听哭人,星娱的假唱片只会让人笑”。
中午时,粮店挤满了来听唱片的居民——有个老奶奶坐在留声机旁,听着《槐巷小调》,手指跟着节奏拍腿,嘴里还轻轻哼着;
有个中年男人拿出手机,录下曲子发给外地的姐姐,“姐,你听这《槐巷小调》,跟咱妈当年唱的一模一样”;
孩子们围在陆哲身边,看他怎么换唱片,怎么调整唱针角度,眼里满是好奇。
凌薇趁机完善展陈设计——她在留声机旁摆了个“唱片故事角”,放着张爷爷手写的唱片介绍,还有几张粮店当年的老照片(张爷爷从家里找出来的);
还做了个“唱针体验区”,用安全的塑料唱针,让孩子们试着放唱片,“星娱的展只会让人远看,咱们要让读者亲手摸、亲手玩,才是真的怀旧”。
陆哲在调试时发现,《槐巷小调》唱片的末尾有段模糊的人声——是当年录音时没清掉的茶馆嘈杂声,有个女声在说“李叔的馄饨好了”,还有孩子的笑声。
“这段得保留,”他对着岳川说,“混进书的续集音频里,比编出来的旁白更真实。”
周曼这时接到社区居委会的电话,语气很兴奋:“很多居民反映,粮店的展陈比星娱的活动有意思多了,想请你们多留几天,再搞场‘老唱片分享会’,让张爷爷讲讲粮店的故事,夏晚晴再弹唱改编的曲子。”
岳川挂了电话,看着粮店里的热闹场景——张爷爷在给居民讲《粮店晨曲》的来历,夏晚晴在给孩子演示吉他弹唱,凌薇在调整“唱片故事角”的照片,林野在拍留声机旁的居民笑脸,“泡面”猫蹲在唱盘旁,盯着转动的唱片,尾巴跟着旋律轻轻晃。
陆哲突然指着留声机的唱臂:“你们看,唱臂上有个小标签!”众人凑过去,标签是纸质的,用铅笔写着“1980年修,王师傅”——是当年修留声机的老匠人名字。
“张爷爷,您认识这位王师傅吗?”
岳川问。张爷爷眯着眼睛看了看,笑着说:“认识!他是槐巷的老修表匠,也修留声机,当年这台留声机就是他修好的,没想到标签还在!”
周曼立刻说:“咱们可以找找王师傅的后人,问问有没有当年的修复笔记,说不定能给留声机做次更专业的保养,还能给书的续集加段‘修复匠人的故事’。”
陆哲点点头,掏出手机拍了拍标签:“我先查下槐巷的老匠人档案,明天去社区问问,说不定能找到线索。”
凌薇则在展陈设计图上添了“修复故事角”的位置:“要是找到笔记,就把笔记复印件贴在这儿,让读者知道这台留声机背后还有修复匠人的故事。”
夕阳透过玻璃门照进来,落在留声机的铜喇叭上,反射出细碎的光。陆哲轻轻放下唱针,《槐巷小调》的旋律再次响起,混着居民的笑声和孩子的嬉闹声,飘出粮店,落在社区的老槐树上。
岳川看着眼前的一切,知道下一章的故事,会从寻找王师傅的后人开始——那些藏在修复笔记里的老手艺、老故事,会让《槐巷声记》的续集,更添几分岁月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