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皇宫,宣勤殿。
殿内烛火通明,檀香袅袅。隆裕帝正伏案批阅着由门下省送来的厚厚一叠文书奏章。他眉头微蹙,朱笔时停时写,时而沉吟良久。
虽已入夜,但帝国庞大的政务机器从未真正停歇,尤其是南征大军开拔后,西南方向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以最快速度呈递到他的御案之上。
侍立在一旁的内侍监高顺,小心翼翼地添上新茶,不敢发出丝毫声响,生怕打扰了陛下的思绪。殿内唯有烛火噼啪声和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
就在这时,殿内角落的阴影似乎无声地扭动了一下。下一刻,一个身着纯黑劲装、面带玄鸦面具的身影如同鬼魅般悄然出现,单膝跪地,手中捧着一封没有任何署名的深色密封信函。
来人正是直属于皇帝、负责监察天下隐秘之事的“玄鸦卫”统领。
高顺对此早已见怪不怪,无声地上前,从玄鸦统领手中接过密信,检查了一下火漆完好,然后才轻步走到御案前,低声道:“陛下,玄鸦急报。”
隆裕帝从奏章中抬起头,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眉心,看了一眼那封深色密信,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他放下朱笔,接过密信,挥了挥手。
高顺会意,立刻躬身退开数步,并将殿内其他侍立的宫女太监也悄然屏退,只留下皇帝与玄鸦统领在殿内。
隆裕帝撕开火漆,抽出信纸。信纸上的字迹很小,却清晰工整,正是“澄心斋”薛崇俭的手笔,通过玄鸦卫的特殊渠道以最快速度送达御前。
信的内容很长,详细汇报了宁王周景昭在衙岭剿匪、发现神秘令牌、以及其对黑云寨背后可能牵扯前朝余孽及去岁雪灾神秘势力的推测。附有令牌图案的精细临摹。
隆裕帝的目光起初平静,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越皱越紧,眼神也变得越来越深沉冰冷。当他看到“九瓣莲花异兽图案”及“莲华宗”三个字时,捏着信纸的手指微微收紧,骨节甚至有些发白。
他放下信纸,目光投向依旧跪在地上的玄鸦统领,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冰冷的寒意:“莲华宗…这个名字,朕似乎在哪本故纸堆里见过。玄鸦卷宗中,可有记载?”
玄鸦统领低头回道:“回陛下,玄鸦秘档中确有零星记载。‘莲华宗’,前朝末年为祸甚烈的邪教之一,信奉所谓‘弥勒降世,红阳劫尽’,常以莲花、异兽为号,蛊惑人心,聚众作乱,甚至一度渗透前朝宫廷。”
他顿了顿,似乎是整理了一下思绪,接着道:“本朝太祖皇帝定鼎天下后,曾下旨严厉清剿,其骨干大多伏诛,组织土崩瓦解。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档案记载,其后数十年间,各地仍偶有以其名号惑众或作乱之零星案例,皆被扑灭。近二三十年来,已几乎绝迹。”
隆裕帝听完,沉默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几乎绝迹…却原来只是藏得更深了。去岁雪灾,长安那股暗流,衙岭匪寨……囤积粮草,掳掠人口…”他将这些碎片一点点串联起来,一个隐藏在太平盛世下的巨大阴谋轮廓逐渐清晰。
他的脸色逐渐变得阴沉起来,眼中怒火与杀意交织。竟然有前朝余孽和邪教妖人,妄图颠覆他的江山!甚至将触角伸向了军队后勤要道!
“薛崇俭在信中说,景昭推测其或因雪灾作乱未成而蛰伏。”隆裕帝冷声道,“玄鸦,朕给你一个月时间,给朕彻查!动用一切力量,给朕挖!这‘莲华宗’到底还剩下多少残渣余孽?他们的老巢在哪?首领是谁?与朝中、与地方官府,可有勾结?去岁雪灾之事,给朕重新查,一查到底!”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不容置疑的威严和冰冷的杀意。
“臣,遵旨!”玄鸦统领毫不犹豫地领命,声音斩钉截铁。他知道,陛下这次是真的动了雷霆之怒。
“记住,”隆裕帝补充道,“暗中进行,勿要打草惊蛇。朕要的是连根拔起,不是吓跑几只耗子。”
“是!臣明白!”
“下去吧。”
玄鸦统领的身影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融入阴影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殿内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隆裕帝一人。他再次拿起那封密信,仔细地看着上面的图案和文字,目光幽深。
他并不完全担心周景昭的安危,自己这个儿子展现出的能力和手腕远超预期,足以应对大多数挑战。他更担忧的是这“莲华宗”背后所代表的——那种试图从根基上动摇帝国统治的黑暗力量。这种敌人,比明面上的叛军更加危险和可恶。
“前朝…邪教…”隆裕帝喃喃自语,嘴角勾起一丝冷酷的弧度,“看来太平日子过久了,总有些魑魅魍魉忘了朕的刀还利不利。”
他沉思良久,再次提起朱笔,却没有继续批阅奏章,而是铺开一张特制的黄绢,开始书写密旨。
旨意是给薛崇俭和“澄心斋”的,要求他们全力配合玄鸦卫的调查,并继续密切关注宁王军动向,有任何关于“莲华宗”的新线索,必须第一时间上报。
写完后,他用小印钤上,交给高顺:“用最快渠道,让‘澄心斋’把消息传递给宁王。”
“是,陛下。”高顺小心翼翼接过,躬身退出。
隆裕帝独自坐在龙椅上,望着殿外沉沉的夜色,目光仿佛穿透了千山万水,落在了那片正陷入战火与迷雾的西南土地上。
“景昭,前方的路,比你想象的更要凶险。但,这或许也是你真正的试炼…”他低声自语,语气复杂,既有父亲的担忧,更有帝王的期许。
京城之夜,看似平静,却因这封来自远方的密信,暗流骤然加剧。一场针对前朝余孽和邪教组织的暗战,悄然拉开了序幕。
远在南征路上的周景昭,尚不知京中的隆裕帝,已经为他察觉到的阴谋,掀起了何等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