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桌上的图案看似杂乱无章,大小不一的石子、长短不一的枯枝交错摆放,毫无美感可言。但李诗寒深知云伯绝不会无的放矢,他收敛心神,将精神力缓缓铺开,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仔细感知着这堆“杂物”的能量流动。
起初,一切似乎都很平静,如同真正的枯枝败叶。但当他将感知力提升到极致,并尝试以“地脉镇引纹”的韵律去“倾听”时,异变突生!那些看似死物的石子与枯枝之间,竟隐隐产生了一种极其微弱、却异常和谐的共鸣!一道道肉眼不可见的能量细丝,如同蛛网般连接着各个节点,构成一个极其简陋、却暗含某种玄奥规律的“阵势”!
这阵势的能量波动,与他熟悉的“地脉镇引纹”有几分相似,都带着大地的厚重与稳固,但其结构却更加灵动、多变,仿佛不是固定的图案,而是一个可以随时演化、流转的“活”的体系!更让他心惊的是,这阵势的核心,似乎并非依靠外物提供能量,而是……在极其微弱地引动着脚下大地深处的地脉余气,如同一个微型的“抽水机”,将丝丝缕缕的地脉之力抽取上来,维持着阵势的运转!
【观察云伯布置的简易石阵,触发深度感知,发现其蕴含动态能量流转规律,并与地脉之力存在微弱链接。对“地脉镇引纹”的静态结构认知产生冲击,开始理解其“动态应用”的可能性。悟性经验大幅提升!】
“看出门道了?”云伯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李诗寒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震撼,恭敬回答:“学生愚钝,只能勉强感知到此阵似乎……在自行引动地脉之力,且能量流转并非固定,似有变化之机。”
“嗯,眼力还算不错。”云伯点了点头,随手拿起一颗小石子,轻轻放在图案边缘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位置。嗡!整个石阵的能量流动瞬间为之一变!原本平和的循环被打破,能量骤然向新加入的石子汇聚,形成一个小小的能量漩涡,但很快又趋于新的平衡,只是阵势的整体“气场”变得更加“锐利”了一些,仿佛带上了一丝攻击性。
“地脉之力,非死物,乃活流。镇、引、化、用,存乎一心。”云伯淡淡道,“你之前所悟‘镇引纹’,只得其‘形’与‘势’,未得其‘神’与‘变’。地脉如江河,可筑坝以镇之,亦可开渠以引之,更可借其势以行舟。拘泥于一纹一符,便是刻舟求剑。”
李诗寒如醍醐灌顶!云伯寥寥数语,却道破了他一直以来的瓶颈!他一直将“地脉镇引纹”视为一个固定的、需要精确绘制的“工具”,却忽略了地脉能量本身是流动的、变化的!真正的运用,应当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与地脉的“互动”方式,或镇守,或引导,或转化,或借用其势!
他再次凝神看向石阵,这一次,眼光已然不同。他不再试图记忆固定的图案,而是用心去体会那能量流转的“韵律”和“节奏”,去感受云伯每一次微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这看似简单的石子枯枝,竟成了一本活的教科书,向他展示着地脉运用的无穷变化!
接下来的几天,李诗寒几乎痴迷于研究这个石阵。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察,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精神力,极其小心地去“触碰”和“引导”石阵中的能量流,模拟云伯的调整。起初笨拙无比,常常导致能量冲突,阵势崩溃。但在云伯偶尔的提点和自身不懈的努力下,他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对地脉能量的“脾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实践模拟石阵能量引导,对地脉之力动态特性理解加深,“地脉镇引纹”掌握度提升至78%!解锁新认知:灵纹非固定图案,乃能量流动规则之具象化,需因时因地因势而变。】
这一日,云伯见他已初步入门,便挥手拂乱了石阵,道:“有形之阵,终是外物。重要的是心中无阵,而能量自循其理。你且试试,不借外物,仅凭意念,能否在此院中,引动一丝地脉之气,聚于掌心?”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依靠任何媒介,纯粹以精神意念沟通地脉!李诗寒屏息凝神,盘膝坐下,将全部心神沉入对脚下大地的感知中。他回忆着石阵的能量韵律,回忆着“地脉镇引纹”的结构精髓,但不再拘泥于固定的线条,而是试图让自己的精神波动,与那深沉、厚重的地脉脉搏产生共鸣。
过程极其艰难,他的精神力如同投入浩瀚大海的石子,难以激起涟漪。汗水浸湿了他的额发,脸色微微发白。但他没有放弃,一次次调整,一次次尝试。不知过了多久,在他心神几乎耗尽之际,掌心突然传来一丝极其微弱、却真实存在的温热感!仿佛有一缕若有若无的土黄色气息,被他从大地深处艰难地“抽取”了出来,凝聚在掌心!
虽然这气息微弱得瞬间便消散了,但李诗寒心中却充满了巨大的喜悦!这标志着他在灵纹修行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借物绘形”向“以意御气”的转变!
云伯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神色,微微颔首:“孺子可教也。今日便到此为止,贪多嚼不烂。去溪边打坐吧,感受活水之灵动,对你理解‘变’字有好处。”
李诗寒恭敬应下,心中对云伯的敬佩更深。这位看似隐居山野的老人,对灵纹之道的理解,已臻化境,教导方式更是深入浅出,直指本源。
他走到院外的小溪边,听着潺潺水声,看着清澈的溪水绕过青石,奔流不息,心中对“变”与“活”有了更深的体会。灵纹之道,果然博大精深,而他的修行之路,才刚刚揭开精彩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