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粒击打着舷窗,发出细密而持续的声响。苏羽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移动,调整着无人机的下降角度。燃料指示灯已经闪烁了三次警告,右引擎的输出功率在持续下降。
他必须在这片荒原上找到一个安全的降落点。
地平线上,一座低矮的建筑轮廓在沙尘中若隐若现。根据导航仪上残存的地图数据,那应该是一座废弃的信息考古站。他调整方向,朝着那个方向飞去。
降落过程异常艰难。沙暴让能见度降至最低,无人机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当起落架终于触碰到火星表面时,整个机身发出刺耳的摩擦声。苏羽被惯性狠狠甩向控制台,安全带勒得他肋骨生疼。
舱门打开时,一股混合着铁锈和尘埃的气味扑面而来。他戴上呼吸面罩,环视四周。
这座考古站比他想象中还要破败。主建筑的外墙布满裂痕,部分结构已经被沙土掩埋。太阳能板歪斜地立在屋顶,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红色尘埃。
他首先检查了生命维持系统。站内的氧气发生器已经停止运转,但备用储氧罐仍保有百分之四十的容量。水循环系统虽然陈旧,经过简单维修后应该能够重新启动。
在检查能源核心时,他发现了一个意外之喜——站内的地热发电机依然在低功率运转。虽然输出不稳定,但至少提供了基础电力。
苏羽打开环境监测仪,准备测量站内的辐射水平。就在这时,仪器屏幕突然开始闪烁。不是设备故障,而是一种持续的低频干扰。
他调整监测仪的频率,试图锁定干扰源。读数显示,这种干扰覆盖了从低频到高频的整个电磁频谱。它不像人为的信号干扰,更像是某种背景噪音,如同宇宙本身的呼吸。
走出建筑,他抬头望向天空。即使在白天的光线下,也能感觉到那种无处不在的微妙扰动。它让空气仿佛在微微颤动,让远处的景物边缘产生细微的扭曲。
这就是文件里提到的轨道灾难的残留效应。那场被官方称为“意外事故”的轨道站爆炸,实际上是为了掩盖某个实验失败而采取的紧急措施。而现在,它的后果正以这种形式持续影响着火星的表面。
回到站内,苏羽开始设置信息屏蔽装置。他需要测试这种环境噪音对通讯的影响程度。
结果令人担忧。普通的加密通讯在这种干扰下几乎无法维持稳定连接。即使是量子加密信号,也会在传输过程中产生可观测的衰减。
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联邦的监控系统在这里同样会受到限制。这片荒原既是一座牢笼,也是一处庇护所。
傍晚时分,沙暴逐渐平息。苏羽站在考古站破损的观测台前,望着逐渐清晰的星空。那些闪烁的星光穿过稀薄的大气,在抵达他眼前之前,已经与无处不在的信息噪音交织在一起。
他取出量子存储器,连接至站内残存的数据终端。屏幕上跳出一行提示:检测到环境干扰,是否启动抗干扰协议?
他选择了确认。
终端开始以特定的频率振动,与周围的环境噪音形成某种共振。苏羽意识到,这种干扰模式并非完全随机。它存在着某种规律,就像某种持续播放的旋律,只是人类的感知系统无法直接识别其模式。
深夜,他被一阵异常的读数惊醒。环境监测仪显示,站外某个方向的干扰强度正在急剧升高。
透过观测窗,他看见远方的地平线上泛起一片诡异的蓝光。那光芒如同极光般摇曳,却又带着某种不自然的规律性。它持续了约三分钟,然后突然消失,如同从未出现过。
苏羽记录下这一现象的时间和坐标。这可能是解开轨道灾难真相的关键线索,也可能是某种尚未被记录的自然资源现象。无论如何,它证明这片荒原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黎明前,他完成了对考古站的初步改造。生命维持系统已经恢复基础功能,信息屏蔽装置也调整至最佳状态。最重要的是,他发现可以利用环境噪音本身作为掩护,建立一种特殊的通讯方式。
当第一缕阳光掠过火星的地平线,苏羽站在考古站的屋顶,望着这片被信息噪音笼罩的荒原。这里的每一粒沙尘都承载着某种未被解读的信息,每一阵风都传递着被遗忘的秘密。
量子存储器在他的口袋中微微发烫。它不仅存储着过去的真相,也指向未来的可能性。
他需要学会在这片荒原上生存,更需要学会解读这些环绕着他的信息之息。因为在这片被噪音覆盖的土地上,或许正隐藏着对抗GSS-1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