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代码
第一章:来自深渊的信号
陈默的指尖在控制台边缘敲出三短一长的节奏时,第七区的警报系统正发出刺耳的蜂鸣。全息投影里跳动的绿色波纹突然撕裂成锯齿状,像是被无形的手攥住的心电图。他盯着屏幕右下角那个不断闪烁的红色坐标——北纬37°11,西经122°43,那片被称为深渊之眼的马里亚纳海沟延伸段,三个月来已经是第17次发出这种诡异的脉冲信号了。
又来?实习生小林把热咖啡放在操作台一角,陶瓷杯壁瞬间凝出白雾。这个刚从航天工程学院毕业的年轻人总爱穿印有星际迷航标志的卫衣,袖口沾着昨天调试设备时蹭到的荧光颜料。
陈默没抬头,手指在虚拟键盘上翻飞如舞。他的视网膜上浮动着半透明的数据流,左眼球里植入的神经接口正将信号特征与数据库进行比对。这次的频谱不一样,他突然停下手,瞳孔微微收缩,有规律的间隔,像是某种编码。
实验室的自动门滑开时带起一阵气流,首席研究员张教授的白大褂下摆轻轻扬起。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径直走到主屏幕前,手指点向那串跳动的脉冲:放大17频段,把滤波参数调到0.03赫兹。
绿色波纹在调整后逐渐显露出隐藏的规律,像是被剥离了杂音的潮汐。小林突然了一声,他指着屏幕上周期性出现的峰值:这...这和旅行者一号携带的黄金唱片里的脉冲星定位图很像!
张教授的老花镜反射着屏幕的幽光,他沉默了足足半分钟才开口:通知深海探测部,准备海眼三号下潜。陈默,你带队。
陈默的指尖顿了顿。三个月前海眼二号失联时,舱内传来的最后声音是电流杂音中夹杂的金属摩擦声,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啃噬钛合金舱壁。官方报告写的是未知深海压力异常,但他清楚那些声波分析图里藏着非自然的规律。
教授,他声音有些干涩,深渊之眼的深度超过1.1万米,那里的水压相当于1100个标准大气压...
我知道。张教授打断他,镜片后的目光异常坚定,但你看这个。他调出另一个窗口,里面是卫星拍摄的太平洋海域热成像图,深渊之眼周围有一圈肉眼难辨的淡红色晕轮,三个月来,那里的水温一直在以每天0.3c的速度上升。这不是地质活动能解释的。
自动门再次滑开时,走进来两个穿着黑色制服的人。左胸的银色徽章在顶灯照射下泛着冷光——那是国际安全理事会特殊事件部的标志。带头的女人出示证件时,陈默注意到她袖口绣着极小的地球图案。
张教授,根据《深海活动限制条约》第17条,女人的声音没有丝毫波澜,在我们完成安全评估前,任何探测行动必须中止。
张教授皱眉:你们无权干涉科学研究。
我们有权阻止可能威胁全球安全的未知风险。女人侧身让开,后面的技术人员已经开始连接实验室的主服务器,一小时前,大西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海隆同时检测到相同信号。这不是孤立事件。
陈默的神经接口突然弹出警报,他的私人终端被强制接入了一份加密文件。当解密后的内容在视网膜上展开时,他感觉后颈的汗毛都竖了起来——那是五张深海探测器传回的模糊照片,在万米深海的探照灯下,能看到某种半透明的管状结构从海沟底部延伸出来,表面布满了规律排列的光斑,正随着脉冲信号同步闪烁。
这些是什么时候的?他的声音有些发颤。
黑衣女人没有回答,只是调出一份协议:陈博士,我们需要你的专业知识。加入特别研究组,这些问题会有答案。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实验室的灯光映照着陈默纠结的脸。他想起三年前在深海科考站工作时,老站长临终前说的话:海洋里藏着地球的记忆,有些记忆最好永远沉睡。
但现在,那些记忆似乎醒了。
第二章:深海回响
海眼三号的舱体在高压下发出细微的呻吟时,陈默正在检查声波分析仪。屏幕上的绿色波纹平稳得像凝固的玻璃,这在深度9800米的海域极不寻常——通常这里应该充斥着深海生物的低频脉冲和地质活动的杂音。
还有200米到达目标坐标。 pilot李锐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轻微的电流声。这位前海军潜艇驾驶员总爱嚼着口香糖操作机械臂,说是能缓解幽闭恐惧症。
小林正对着舷窗外的黑暗出神。探照灯的光柱只能照亮前方10米范围,更远的地方漂浮着细碎的荧光颗粒,像是被打碎的星尘。陈哥,你说那些管状结构是什么?他突然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