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发射基地,一号发动机试车台。
那台搭载了“脉动缓冲器”,通体闪烁着银灰色与幽蓝色光芒的【祝融一号E型】发动机,第三次被推上这座见证了辉煌、失败与重生的钢铁祭坛。
整个指挥控制中心的气氛,变得前所未有地凝重。
这里没有了第一次成功时的狂喜,也没有了第二次失败前的盲目自信。
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混杂着期待、紧张与敬畏的复杂情绪。
他们像一群即将见证一场精密外科手术的实习医生,既渴望看到主刀医生那神乎其技的操作,又深深地恐惧着任何可能出现的,哪怕最微小的意外。
他们的技术领袖何维,正平静地坐在主控台前。
他的身后,赵东升和陆国兴两位老人,拳头紧紧地攥着,手心里满是汗水。
他们知道,这一次的成败,将直接决定“可回收火箭”这条技术路线,在红旗工业的未来走向。
“各单位报告准备情况。”
何维的声音,打破了指挥中心的寂静,冷静而沉稳。
“液氧加注完毕,压力稳定。”
“甲烷加注完毕,管路无泄漏。”
“【脉动缓冲器】传感器信号正常,内部压力与主管路同步。”
……
当屏幕上最后一盏指示灯由红变绿,何维没有丝毫犹豫,下达了点火指令。
“倒计时开始。十,九,八……”
伴随着那熟悉的倒计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三,二,一,点火!”
“轰——!!”
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再一次响彻云霄,橙红色的烈焰精准地从喷管中喷薄而出,试车台下方的导流槽瞬间被高温水蒸气所笼罩。
“100%推力,发动机稳定运行!”
“再生冷却系统温度正常!”
“‘声腔’与‘挡板’工作正常,未检测到高频燃烧谐振!”
开局完美。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热身。
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何维的目光,锁定在主控台的推力调节杆上。
他没有让身边的操作员代劳,而是亲自伸出了手。
他的动作缓慢而坚定,缓缓地向后拉动了调节杆。
“推力开始下降。”他平静地通报,“目标90%。”
屏幕上,代表着推力的数字稳步下降。
所有相关的曲线,都平稳得如同静止的湖面。
“80%。”
“70%。”
当推力滑向60%这个危险区间时,整个指挥中心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负责监控振动传感器的工程师,眼睛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条20赫兹频段的谐波曲线,手指紧张地悬在键盘上方,随时准备敲下警报。
来了!
当推力读数精准地停在58%的那一刻,那条原本平直的谐波曲线,像一条被惊醒的眼镜蛇,猛地向上抬起了头!
poGo振动的前兆,如同一个准时的魔鬼,再一次如约而至!
“谐波出现!振幅正在……”
那位工程师的警报声刚喊出一半,就戛然而止。
他像是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景象,眼睛瞪得滚圆,嘴巴微张,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指挥中心里,所有人都看到了那神迹般的一幕。
主屏幕上,那条代表燃烧室压力的曲线,刚刚开始出现一丝微弱的、正弦波状的起伏,就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温柔而又坚定地,死死地按了下去。
它挣扎了不到半秒钟,就彻底失去了所有的力量,重新变回了一条完美的直线。
在那根幽蓝色的“脉动缓冲器”内部,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已经分出了胜负。
当那股尖锐的压力脉冲,如同刺客的匕首,试图冲击整个燃料系统时,那块由“激光冲击强化”工艺锻造出的柔性金属,像一面最坚韧的盾牌,完美地吸收了所有的冲击。
它通过自身的弹性形变,将那股足以撕裂钢铁的“力”,转化成了微不足道的“热”,然后又悄无声息地释放回主流道之中。
poGo振动这个一直困扰他们的“魔鬼”,被“吸音棉”温柔地吞噬了。
“谐波消失,振幅归零。”那位工程师用一种近乎梦呓的声音,完成了他的报告。
整个指挥中心,爆发出了一阵压抑不住的,充满了狂喜与敬畏的惊呼。
成功了!
那个困扰了他们数月的梦魇,那个曾经撕裂了【祝融一号b型】的物理魔鬼,在何维那充满东方智慧的“四两拨千斤”面前,被彻底驯服!
何维的脸上依旧没有表情。
他的手依然稳稳地搭在推力调节杆上。
战斗还未结束。
“继续下降。”他的声音,如同冷静的战地指挥官,“目标,40%。”
50%……
平稳。
45%……
依然平稳。
推力读数的数字,最终稳稳地停留在“40.0%”这个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数字上。
屏幕上所有的曲线,都像一群被彻底驯服的野兽,温顺地匍匐在绿色的安全区间内。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定格。
指挥中心里,没有立刻爆发出欢呼。
所有人都呆呆地看着屏幕,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们真的做到了。
他们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是一举将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深度节流能力,推向了一个全世界都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良久,赵东升颤抖着手,摘下了头上的安全帽,对着屏幕上那颗正在40%推力下,稳定咆哮着的【祝融一号E型】,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身后,所有的工程师,无论年轻还是年长,都自发地摘下了安全帽,对着那台凝聚了他们无数心血与智慧的钢铁心脏,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一刻欢呼显得多余。
只有这无声的仪式,才能表达他们内心那份波澜壮阔的自豪与感动。
“测试结束。”
何维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庄严的寂静。
发动机缓缓关机,余焰散尽。
试车完美成功。
在短暂的庆祝与喜悦之后,何维立刻组织团队进行了最全面的复盘。
他没有让大家沉浸在单一技术的突破之中。
“记住,”他指着屏幕上那复杂的系统图,“深度节流的成功,不是脉动缓冲器一个部件的功劳。”
“它是可变几何涡流喷注器的主动调节,与脉动缓冲器的被动吸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是‘太极推手’,主动地引导和改变水流的方向。另一个是‘吸星大法’,被动地吸收和化解水流的冲击。”
“一阴一阳,一刚一柔。这套系统性的组合拳,才是我们战胜poGo振动的真正原因。你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的努力,都不可或缺。”
现代尖端工程,早已不是单点英雄主义的时代,而是系统性思维与多学科协同作战的胜利。
团队的凝聚力与科学素养,在这一次次的磨砺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所有人都认为,【祝融一号】这款发动机,在经历了烈火与失败的反复淬炼之后,已经趋近完美,可以正式定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了。
正当赵东升准备兴高采烈地向何维汇报,第一批生产计划已经可以下发时。
林秋宜却拿着一份刚刚从文昌基地基建部门发来的紧急报告,快步走进了指挥中心。
她的表情,异常凝重。
“何总工,”她将报告递到何维面前,“出问题了。”
何维接过报告,目光快速地扫过。
他的眉头,在看到报告中那几个关键的词语时,瞬间紧紧地锁在了一起。
报告的内容很简单,但结论却如同一桶冰水,浇在了所有人火热的心头。
【报告主题:关于“东方港”号海上回收平台首次远海海试姿态稳定性问题】
【核心结论:在三级海况(浪高1.25米)及以上条件下,“东方港”号的动态稳定系统,无法将平台的垂荡、横摇及纵摇误差,抑制在火箭着陆所要求的±50毫米安全阈值以内。其实测最大误差,达到了惊人的±2米。】
报告的最后,是平台总设计师,一位国内顶尖的船舶工程专家王建国博士,附上的一段充满了无奈的个人结论:
“以现有的船舶动态定位和减摇鳍技术,要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海上平台上,实现微米级的稳定精度,尤其是在风浪不可控的远海,这已经超出了船舶工程学的物理极限。”
“除非,我们能让大海停止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