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那天晚上俞良终究也没问出什么所以然。
但他们进行了五次相当“深入”的配音教学。
说实在的,俞良自认是个极为负责的“老师”,这一晚可把他累得够呛。
到了第二天正式配音时,杨蜜的表现恢复了正常,就是对余量那种爱搭不理、偶尔互呛的态度。
等杨蜜录音工作一结束,她简单跟俞良打了个招呼,便直接离开,赶往机场。
绝情的很。
但俞良也没再琢磨她前一天那点不对劲,既没那个心情,也没那个时间。
接下来的行程排得密不透风。
所以等杨蜜离开后,他立刻投入自己的配音部分。
他原本计划等着其他演员,尤其是王宝强,到时候可以一对一对配,这样情绪更连贯、对话也更自然。
但王宝强那边临时调整不开档期,得推迟两三天才能到。
对此俞良也没多说什么,行业常态,能理解。
加上他自己的时间实在凑不上,只能先单独录完自己的部分,等宝强到了再让他单独补录。
之所以赶得这么紧,是因为他马上就要进组《红高粱》了。
之前也提到过,这部剧的拍摄提前了,就是为了赶在高粱成熟的时候取景。
多少和《唐探》的后期制作撞了档期,因此俞良可能无法全程参与《唐探》剪辑,甚至连内部看片会也未必赶得上。
没办法,谁让郑晓龙和山东传媒出手那么大方。
2400万的片酬,而且打钱也特别痛快,前几天就直接给他打了一千万片酬。
所以于情于理,他都得积极配合、表现敬业,尤其是在电视剧开拍初期,绝不能迟到。
当然,《唐探》这边其实已经不需要他操太多心了。
主要工作他都盯着完成了,剩下的多是细节完善,经过那么长时间的共事,他对李双和藏西川的工作能力很信任,所以直接把后面的活交给了两人。
至于电影最终的上映日期,目前还没有定论。
但肯定是在贺岁档或新年档那两三个月里。
具体定档还需要讨论。
到时候得联合中影、万达这些发行方以及院线共同商定。毕竟要考虑档期竞争,比如听说年底冯裤子的《非诚勿扰2》也要上。
俞良倒不是怕正面撞档,但能避开当然最好,毕竟票仓就那么多,也没必要结仇,所以还是协调。
送审方面不用担心,《唐探》的题材相当“安全”。
故事完全设定在泰国,这就巧妙地避开了很多国内题材的敏感点,某些职业、事件背景只要不发生在国内,审查压力就小很多。
更何况主要投资方是中影和万达,背景摆在那里。
所以别人送审排队可能要等三五个月,压个一年半载,甚至直接不给你过。
但他这片子过审会非常顺畅,就跟“义父”那些大制作一样,只要不踩红线,基本一路绿灯。
唯一可能被提点的地方,就是酒吧戏份拍得有点“过火”,但这其实也是俞良故意留的,总得让审核部门有点东西可删。
而且这些事情,发行方自然都会处理好,也不是他的活,因此,俞良接下来只要安心在山东拍戏就行。
当然,他也和郑晓龙协调好了,前期集中拍摄他的戏份,后期好请假,毕竟后面《唐探》的事情,他得参与,而且还有飞天奖需要公关。
所幸郑小龙对余量非常支持。
只能说俞良这些年攒下的人缘和关系,关键时刻还是很顶用的。
……
在配音的日子里,俞良对自己配音时格外严格,语气稍有不对就要求重来。
同时其他演员也陆续到位完成录制,他们的戏份大多不重,和杨蜜差不多,两三天也就全部录完了。
一周之后,俞良自己的部分全部完成,此时已临近九月下旬。
而王宝强也快过来了,不过他没有等好兄弟,而是将后续工作全权交给李双和藏西川,动身前往《红高粱》剧组拍摄地。
这一次的电视剧版《红高粱》从筹备到开机全程推进得非常紧张,剧组没有像往常一样在京城筹备,而是直接进驻了拍摄地。
也是原作者莫言的家乡,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义父张义谋的电影版《红高粱》也是在这里取的景。
俞良听说当时在孙家口种了几十亩高粱,但电视剧的规模明显更大。
由于这一次是山东传媒主导,所以山东政府及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在孙家口附近复刻了电影拍摄地,更是大手笔地种下了上千亩高粱。
至于没有没有一千亩,余量不知道,但想来比义父当时种的高粱要多得多。
俞良还听说,政府借此机会直接规划建设了一个“红高粱影视基地”,可见手笔之大。
不得不说,随着影视行业蓬勃发展,各地兴建影视基地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如今真是处处都在搞影视基地,哪怕没剧组来,当成旅游景点经营也是条路子。
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横店,还有他好大姐那边负责运营的无锡影视基地。
而且不止国企、政府在做,连私营公司都纷纷下场。
说实在的,俞良自己也希望有朝一日,他的公司能参与运营甚至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影视基地。
但他清楚,现在想这个还太早。
首先就是他没那么多钱,其次,过两年,资本大量涌入行业之后,但凡跟娱乐沾边的产业价格都会水涨船高。
所以俞良觉得,从长计议,眼下还是搂钱最重要,以后的事,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