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她刚说完,一旁的崔厂长就忍不住了,他急切地开口:“苏厂长……”
苏敏之抬起手,示意崔厂长等一下再说。
她知道崔厂长想说什么,但她必须先让她的“先锋部队”,带着最强的武器和最足的信心走上战场。
她继续对着那15个年轻人说:“我们的合作,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每一家愿意合作的店,都必须承诺在他们店里最显眼的位置,让我们免费张贴宣传海报。”
“还有,”苏敏之说了对大家的奖励政策,“除了基本工资以外,你们每成功铺货一家新店,奖励2元!你负责的片区,当月销售额每满100元,个人再提成2元!”
“大家都记住了吗?”
“记住了!”15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响亮,充满了干劲。
“好!”苏敏之点了点头,让尤昌平给他们每人都分发了几瓶崭新的、作为样品的汽水,“现在,就拿着我们的武器,去为我们自己攻下第一片‘阵地’!”
等所有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冲冲地散去后,崔厂长终于迫不及不及待地开口了,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忧虑:
“苏厂长!这……这太冒险了!代销,还卖不掉都退回来……这万一要是……要是铺出去两千箱,最后只卖掉一半,那剩下的一千箱拉回来,可就全都砸在我们自己手里了!工人们这个月的工资,可怎么办啊?”
苏敏之看着崔厂长那张写满了担忧的脸,却没有半分动摇。
她走到窗边,看着厂区里那些虽然还在忙于清扫、但脚步和神情都已截然不同的工人们,缓缓地、却又无比坚定地说:
“崔厂长,我理解您的担心。但是做生意,从来就没有万无一失的。”
她转过身看着崔厂长,那双美丽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近乎执拗的、动人的光芒:
“传统的生意,是生产、销售、然后等待顾客上门。但我们不行,没人认识我们,更没人相信我们。所以,我们必须反过来走。”
“我们要做的,是先交朋友,后做生意。这第一批免费铺出去的两千箱货,就是我们‘霞光’交朋友的诚意和名片。”
“我们赌的,不是这一批货会不会亏本,而是赌我们的诚意和产品的品质,能不能换来上海滩成百上千个小卖部老板的信任。只要他们信了我们,我们就赢了。”
“崔厂长,我对我们的产品有信心,对我们的营销策略有信心,更对我刚刚派出去的那些年轻人有信心。”
“我们就,赌一把吧。”
苏敏之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一打开门,迎接她的不是一室清冷,而是从厨房里传出的、饭菜的温暖香气。
“妈妈,你回来啦!”
苏念念从厨房里探出个小脑袋,身上还系着一条不合身的大围裙。
看到女儿的那一刻,苏敏之感觉自己浑身的疲惫,都像是被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拂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阿姨今天没来吗,念念你怎么在厨房?”
为了照顾女儿,苏敏之请了一位钟点工阿姨每天中午和晚上来给女儿做饭。
“阿姨已经走了,我估摸着妈妈快回来了,就把这些饭菜先热一下。”
“谢谢念念,下次妈妈自己回来弄就行。”
苏念念陪着苏敏之吃过晚饭,就回房间把自己最新画的宣传画拿给苏敏之看。
那是一幅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宣传画。
画面的背景,是蓝天白云和欢乐的人群。
正中央,一个穿着小裙子梳着羊角辫的卡通小女孩,正仰着头,一脸惊喜地看着自己刚刚打开的汽水瓶盖。
她的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嘴巴张成一个大大的“o”型,头顶上,还夸张地冒出了好几个大大的感叹号。
而在画面的最上方,是用最大、最醒目的艺术字体,写成的两行大字——
“开盖有奖!再来一瓶!”
这幅画构图虽然稚嫩,但色彩搭配大胆,人物表情生动夸张,充满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一看就心生欢喜,并且瞬间就明白了活动的核心内容。
“怎么样,妈妈?”苏念念从身后探出头来,一脸期待地问。
“非常好!比妈妈找的那些设计师画得都好!我们念念,可真是又帮妈妈省了一笔钱!”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浦东第三汽水厂,都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的“战备”状态。
每天清晨,苏敏之会亲自对那支由十五个年轻人组成的“先锋部队”进行晨会和培训。
她不仅教他们如何介绍“代销”政策的优势,如何张贴海报,如何记录订单,更重要的是,她教他们如何“观察”和“倾听”。
“不要一进门就急着推销我们的汽水。”她在简陋的会议室里,对着这些年轻人说道。
“你们要先观察,看看店里什么东西卖得最好,老板是什么样的性格。你们要学会跟老板聊天,听他们抱怨进货难、抱怨大品牌霸道。当他们把你看成朋友了,我们的生意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每天的傍晚,当这些年轻人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回到工厂时,苏敏之又会雷打不动地召集他们开晚会,复盘当天的成果和遇到的困难。
“苏厂长,我去的那片,好多店主都说店里地方小,摆不下新牌子。”一个叫小林的年轻人沮丧地说。
“那你就不要跟他要货架,”苏敏之立刻给出解决方案,“你就跟他要柜台上的一个角落。你告诉他,老板,你什么都不用管,就给我一个放五瓶汽水的地方。一个星期后,我来结账,卖不掉的我拿走。你看他愿不愿意?”
就这样,在这日复一日的培训、演练和复盘中,这支原本由“待业青年”组成的杂牌军,渐渐地被苏敏之锻造成了一支真正懂得市场、懂得沟通、充满了战斗力的“销售铁军”。
他们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工蜂,每天骑着吱呀作响的自行车或三轮车,带着样品和海报,奔赴上海的各个角落。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学校门口的文具店,出现在弄堂深处的小卖部。
办公室里那张巨大的上海地图上,代表着“待攻占阵地”的蓝色圆点,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个个地,被红色的五角星所覆盖。